首页 -> 2006年第4期
环球笔记
作者:佚名
字体: 【大 中 小】
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但是学术上的造假、剽窃等等腐败行为,而且是在这些事情被揭露和批评时没有反应、没有行动,这种不作为实质上起到了纵容和包庇的作用。事实上,后一方面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学术界反对不正之风进展不大的关键,因为这使得学术上的造假、剽窃有恃无恐,使打假无功而返,士气大泄。
3月20日,一百多位教授在抵制学术腐败的呼吁中倡议,在我国必须形成处理学术腐败的常设机构和规范程序,这说到了点子上,如果上级部门、主管部门、责任部门还有回避和推卸责任的余地,那反对和打击学术上的造假、剽窃等等就存在巨大的漏洞,现在是在体制建设上,在追问和追究责任上狠下功夫的时候了。
(刘强)
孙立平:当心收入被支出吞噬
日前,学者孙立平发表文章,认为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一种“高速经济增长之下的普遍萧条感”现象。从理论上说,在快速的经济增长之下,人们感受到的应该是繁荣,而不是萧条。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感觉却并非如此。这个现象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有广泛影响的,也是我们许多病症的病根之所在。而在面对这个异乎寻常的现象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人们的收入,还要关注人们的支出。
孙立平说:最近,有好事者在网上将几个有关经济社会生活的数字排列在一起。这几个数字都是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因而是权威性的。
第一个数字: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66亿元,增长4.4%;电信业务总量9225亿元,增长37.4%。
第二个数字: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商品房销售额10376亿元,增长30.0%,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30.4%,所占比重为93.3%。
第三个数字:2003年的全国工资总额:14744亿元。
这几个数字放在一起,能够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比如,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9791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就高达9225亿元。虽然电信业务总量不等于话费的总量,但这将近1万亿的电信业务总量,就达到了全国工资总额的三分之二。在商品房销售的1万多亿中,尽管购买者不完全是个人,但个人购买会占相当一部分。这组对照鲜明的数字,给我们提出了一连串需要认真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支出与生活水平的关系。在最近的几年中,随着社会中贫富悬殊的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城市中贫困群体的出现,收入分配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之所以重视收入分配的问题,是因为收入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你有多少钱决定了你可以买多少东西,从而决定了你的生活水平。但上述数字在提醒我们,就人们的生活来说,仅仅关心收入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人们的支出给予关注。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支出的增加会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如此。而这恰恰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某种变异的线索。
最近有两篇文章是令人感兴趣的。一篇是网文《月薪5000在上海的困苦生活》,是一个在外企工作的白领的自述:他每个月的收入大约5000元,即使在城市中也还是一个不错的收入。他的开销大体是:每月房租1000(与人合租在市区内),交通费300(坐地铁、打车),饭费200(公司有餐贴),买书买盘买衣服(偶尔)800,交女朋友、跟朋友出去玩1000,手机费200(联通的号)、租房的座机费和网费、电费300,寄给家里600(表孝心)。最后的结余是600元。按照他的计算,按比较偏远的每平米7000元的房子算,如果要买上那样的房子80平米,需要56万,首付16.8万,就算父母补贴10万,但余下的6.8万,按现在的存钱速度,还需要113个月,也就是说9年多时间。
另一篇文章是一篇报道,题目是《月收入7000元仍过得紧巴巴的上海人》。其中讲到一个叫作吴昊的30岁的白领。他正在为积攒了5年的25万钱是否用来买房而发愁。由于物业费越来越贵,加上每月的按揭,如果买100平米的房子,在软件公司就业的吴昊月收入7000多元足够支付4000元的按揭和物业费,但是,还要度过还贷20年艰辛的日子,他没有多少剩余的钱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报道说,中国城市刚刚兴起的中产阶级几乎都面临吴昊这样的困境,通常一天工作10小时左右的白领阶层尽管收入较高,但是,房价的飞速增长令他们成为地产商和银行的“苦力”。报道接着说,小白领吴昊面对的不仅是房价的上涨,他将和千千万万普通城市居民一样,承受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的可能。2004年,主要由投资引起的中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4.9%,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0.5%。吴昊始终不明白7000元的收入竟然还要过紧巴巴的日子,那千千万万个需要住房的普通城市居民日子怎么过?中国经济繁荣,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房价以及水电煤等价格上涨,涨的钱流向何方?
第二,通过价格的掠夺。从一个方面来看,商品有了价格可以方便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可以超越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价格又是实现财富转移甚至财富掠夺的手段。当一个经济主体以一种畸高的价格将一种你必需的商品强加给你,而你向他提供的商品有被压到一个畸低的价格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财富的掠夺是如何发生的了。
在最近的几年中,中国人似乎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房地产热中,就开始有论者指出:围绕着房子的是一场掠夺财富的运动。一网民说道:在这次空前持久的疯涨中,全国房价年平均上涨了9%。在这次房价上涨中,房产商赚得盘满钵满,喜笑颜开。而中国一般的老百姓,却是欲哭无泪。他们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血汗钱,就这样被房价这个“怪兽”吞没了。在最近的油荒中,又有论者指出,中国成品油价格高涨是掠夺经济的最直接表现。在石油企业口口声声赔钱的时候,种种数据表明,石油企业利润巨大。电信、教育、医疗等行业就更是如此。
第三,价格的奥妙在哪里?仔细分析一下中国的商品价格是很有意思的。按与国际市场比较的标准,中国商品的价格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如电话的通话费。从美国往中国打长途,目前是每分钟1.5美分,即通话1小时为0.9 美元,不足人民币8元,而从中国往美国打电话为人民币8元1分钟,通过17911转拨为3元,还要外加市话费。第二类是与国外基本持平的价格,如中国的商品房价格,即使是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也并不算低。但问题是,中国的房子是由世界上几乎最便宜的劳动力建造的,使用的是相对便宜的原材料和通过行政手段打压下来的土地价格。第三类是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最典型的就是劳动力和这些劳动力生产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如服装鞋帽等。
这三类不同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说,道理再简单不过,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这当然是不错的。中国的劳动力如果极为稀缺,就不会是现在的价格。而如果提供电信服务的服务商数量多一些,电信资费的价格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居高不下。但问题是,决定供求关系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自然的市场因素?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垄断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电信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电信无疑属于行政垄断,尽管管理和效率低下,尽管有人说最近几年电信行业在投资上造成的浪费可以修建三个三峡,但都无损于以电信价格实现的财富掠夺。电信这种行政垄断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而房地产的垄断却与此有明显差别,房地产的垄断虽然也存在行政因素,但更多是由市场中的寡头因素形成的垄断。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这是一种新型的垄断,也是一种在未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会经常见到的一种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