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
作者:韩少功
字体: 【大 中 小】
当然,如果大家都少一些愚昧和虚荣,少一些贪欲,这些非必需的产业就不攻自破,不限自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实现一种绿色的消费,首先要有绿色的心理,尽可能克服我们人类自身的某些精神弱点。
在这一方面,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思想资源其实是很宝贵的。佛家戒杀生,说出家人不能吃肉,客观上就有一种环保作用。因为摄取同样的热量,所需要的谷物如果是1,那么通过饲养动物所消耗的谷物大约就是14,两者差别非常大。我们不是在提倡佛家的素食,但没有必要的大鱼大肉海吃海喝,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无谓增加了生态压力,这是一定的。古代儒家思想也很注意节省资源,《礼记》里就规定不能伤青苗,不能伤幼畜,还规定不招待客人不杀鸡,不祭祖宗不宰羊。孔子在《论语》里还说:可以钓鱼但不要下网打鱼,可以打鸟但要保护母鸟产卵孵化,所谓“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都是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老祖宗们还非常注意克制人的贪欲,宋代儒家说“存天理灭人欲”,被当代主流知识界理解为禁欲主义,其实是制造了一大假案。我查过宋人的原著。程颐是这样说的:什么是“天理”?“天理”就是“奉养”,就是建宫室、谋饮食等等人的正当需求;那么什么是“人欲”?“人欲”就是“人欲之过”,是人为制造的欲望。“欲”在他们的语境里其实是贪欲的代名词,所以他们主张一举铲除之。这与孔子的“惠而不费”一脉相承。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实惠,但不要浪费,要尊重人的正当需求,但限制人的过分贪欲。
这种对“惠”与“费”的区分,对“天理”与“人欲”的区分,相当于西方人对needs 与wants的区分,即对需求与欲求的区分。但西方人很晚才关注这种区别,比如由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 Giddens)来加以强调。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人们错了吗?不,没有错,而且对得特别光荣,因为他们很早就区分了needs 与wants,很早就提出了健康的生活态度。
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主流知识界很急切,一心追求强国富民的大跃进,所以戴上有色眼镜,把本土文化传统不分青红皂白地妖魔化,一篙子打翻一船人。他们以为这样做才能“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大家才能幸福。其实,前人不是傻子,也在追求幸福,并没有愚蠢地否定“人本”,之所以反对贪欲,其宗旨正是朴素的人本主义,他们指出“欲以害生”,就是指出贪欲将危害生命和生存。这有什么不对呢?看看我们的周围,过分的饮食,过分的男女,不正在损害很多人的健康吗?把环境破坏完了,把资源消耗光了,人类还能活到其它星球上去?
只有共同的幸福,可持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一核心观念,我们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才有希望。
韩少功,作家,现居海口。主要著作有《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