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
作者:韩少功
字体: 【大 中 小】
生态与生命的关系
2000年,我到一个村子里面盖了一栋房子,阶段性地去住一住。在座的有些朋友去过那里,也欢迎其他朋友们以后去,去那里“农家乐”,那里具体的环境确实是山之南水之北,林木丰茂——至少现在还丰茂。记得我刚去的时候,一位记者朋友跑到乡下找我,说:这个地方确实不错,但是你这样是不是同现代化背道而驰了?当时我笑了,我说:你在广州当记者,呼吸着比我这里糟糕得多的空气,喝着比我这里糟糕得多的水,为什么你那里就一定是现代化?而我享受着好水、好空气、好蔬菜和好瓜果,还享受着比较自在和安宁的生活,为什么倒不是现代化?你先回答这个问题吧。
这一问,把他问住了。可见有一个逻辑前提我们需要澄清:金钱与经济是不是生活的全部?广州是中国发展非常快的城市,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也都成了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带。它们确实正在进行着现代化,但也有一些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比如在广州市的血液检查中,人们发现中小学生血液中的含铅量大大超标。而那里的空气污染也很严重,以至很多广州的朋友都知道,早晨参加户外健身活动反而危险。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弊端。
这就有了我们常常面临的选择。我也经常向农民提这个问题:你要命还是要钱?你首先得想清楚。这个提问的背景是:我们那片乡村眼下也出现了一些小造纸厂,都是年产量不到三万吨、完全应该关停的那种。这种小纸厂一出现就是十几家,污染非常厉害。刚开始我劝农民抵制这种项目,但他们不以为然,说小纸厂能提供税收、能提供就业机会。但两年过去以后,他们的鸭子和鱼死光了,凡下田的人都得了皮肤病,其中很多人还得了怪病,人到中年就夭折。农民们开始恐慌,又是闹事又是上访,要求关停这些工厂——事情就是这样,不撞南墙不回头,农民们吃到苦头才有所醒悟,他们说:还是命重要。即使只算经济账,在眼下医药费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进医院就是几千几万,身体健康本身就是一笔大钱啊。
这些农民暂时想清楚了,但我们好多官员、商人、知识精英还经常犯迷糊。他们常说“以人为本”,但做起事来多是“以资为本”。“资本”这个中文词很好,用来翻译capital可对应“人本”,对得还很工整,简洁顺口。“以人为本”是什么?就是要命;“以资为本”是什么?就是要钱,这是最通俗的解释。资本主义在很多时候不把人看作生命,至少不把大部分下层劳动者看作生命,而看作什么“人力资源”、什么“生产要素”,很多企业和政府不是都有“人力资源开发部”吗?这里隐含着一种看法,即人只是资本增值的工具,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是有价格的,是进入成本的。当然,人确实是劳动者和消费者,具有重要的经济性能,经济学家偶尔把人不太当人,不必被我们过多指责。但人命关天,金钱不关天,人的无价性质和无价地位,是不能完全用金钱来界定的。
“以资为本”,才会把人分成购买力强和购买力弱的三六九等,并由此建立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资为本”,才会把生态环境当作一种有价或无价的资源,只要这种利用有助于资本扩张和经济发展,就不顾社会后果地进行利用。其实,作为一种生命体,人首先需要空气、水以及阳光,这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也是大自然平等赐给每个人的财富。但我们的某些理论表述和官方政策常常无视这一条,只考虑GDP,有些权贵人物甚至只考虑几个非法所得的小钱。他们往往会说,有“资本”才有“人本”,钱多才能幸福,这种观念已通过大众传媒给大家一次次洗脑。但事情真是这样吗?不,不是这样。至少在很多时候,GDP与人的幸福并不是必然相关,倒是生态环境破坏得很厉害的时候,GDP可能反会相应升高——比方说空气坏了,我们就建氧吧,一建氧吧,GDP就上升了;比如说我们的水不行了,我们就喝瓶装矿泉水,一喝上这个,GDP肯定又上升了;再比如人居环境恶化以后,人们就要千方百计往外跑,去旅游区度假,于是航空业、宾馆业、餐饮业、汽车业、旅游业等等的GDP肯定更上升了。由此可见,“资本”活跃的时候,“人本”反而可能会受到威胁;GDP升高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可能在下降。这种高消费但低质量的生活,被当作现代化的生活,是一件很荒谬的事。
这里还只说到人的生理状况,没说到心理层面。为什么以前中国很多寺庙都盖在环境优美的地方?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因为在那些地方,便于排解我们的心理垃圾,调适我们的心态。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到山青水秀的乡间去度假?因为“山能平心,水可涤妄”,穿一条牛仔裤去骑骑马,拿条鞭子去放放羊,可以帮助都市的上班族实现心理修复,让他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积累下来的怒火或焦虑,在周末得到排解,好好地喘上一口气。古人说见景生情,又说山水怡情,都暗含着良好生态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经验。我曾看到一个统计资料,是西方一些科学家自己做出来的。他们说美国人的心理障碍出现比率占人口总数的23%,而这个比率在印度是5%,在非洲是2%。美国不是最有钱吗?不是GDP最高吗?不是最为都市化吗?为什么心理问题反而更多?这里面有很多原因,而都市化以后过于拥挤和紧张的生活,由钢筋水泥扭曲了正常生态的生活,应该是其中之一。
当然,有了雄厚的资本,可以改良生态,这也是人类的有效经验之一。我们并不是一看到钱就神经紧张,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改良只是转移,只是生态代价的不平等再分配——比如洋垃圾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比如富裕地区的森林保护是以贫穷地区的森林滥伐作为消耗替代。因此,从总的方面来看,要保护我们的生命,真正从每个细节上来落实“以人为本”,我们应该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低消费、但高质量的生活,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提倡的“低物耗现代化”。中国人从国情和传统出发,在这方面应该大有所为。换句话说,中国实现人均GDP超过美国,充其量只是对世界的一个小贡献,如果中国能找到一种低物耗现代化之路以区别于美国,那才是对世界的一个大贡献。
生态与文化的关系
人不是一般的生命,是有文化的生命。文化是怎么来的?似乎是一些学者、作家、艺术家、宗教家折腾出来的,其实这一看法过于肤浅。往深层次看,所有文化形态后面都有某种生态的条件和诱因,广义的生态元素——包括地理、气候、物种等等——总是参与了对文化形成的制约和推动。
比如说我们眼下正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古代欧洲,后面就有生态原因,有游牧群体崇拜身体和争强斗勇的一些习俗特征。田径、射箭、赛马等等,练出男人的一身肌肉疙瘩,这与游牧民族的战争、迁徙、娱乐等等密不可分。比较而言,中国人在这方面“先天不足”的,因为古代中国人享受着宜农宜耕的自然条件,以农耕生活状态为主,不会像欧洲人那么好动和好斗,而是喜欢坐下来扎堆,喜欢喝茶聊天、吟诗作对,投枪、铁饼、击剑、马拉松等等,中国古人玩不了,也不会感兴趣。
有一本书里曾经说到法国皇帝在凡尔赛宫前与臣民们一起跳舞,于是作者赞叹法国的皇帝,说他多么高雅、多么亲民,比中国的皇帝好多了。当时我看到这一段就想笑,觉得这个作者知其一不知其二。跳舞是游牧文化的遗产,是欧洲人的传统,你想呵,游牧人到处飘泊,野营的夜晚特别冷,烧起一堆篝火之后,能有一些什么娱乐活动?无非就是唱歌跳舞了。中国西北、西南、内蒙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没有定居条件的牧民,也是能歌善舞的,没什么奇怪。这与政治的清明或腐败有多大的关系?中国皇帝有毛病,但会画画、会写字、会作诗、会著书的不少,乾隆下江南的雅事还多着呢。法国人不必为此大惊小怪,然后说中国的皇帝一定比法国的好。跳舞还得有个物质条件:皮鞋。跳芭蕾、跳探戈、跳踢踏舞,没皮鞋就没效果。中国农耕群体习惯穿草鞋和布鞋,没有游牧人那么多皮革制品,起码在行头上就不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