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7年第1期

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

作者:康晓光

字体: 【


  对于中国来说,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未来中国的文化如果彻底西化,那么中国的政治也将彻底西化。这就真的应验了福山的预言——历史终结了。如果中国的文化能走上自主选择的道路,那么未来的政治发展也会别有一番天地。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不能掌握文化发展的自主权,那么也就不能掌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决定命运!这也是葛兰西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论断。
  中国在软力量建设方面,最大的缺口在文化领域,但是最大的资源也在这个领域。我们有一个富有魅力的文化,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十三亿的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遍布全球的华人,加上汉语这种独特的语言,这些都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果这个资源运用得当,就是天下无敌的力量。如果这个力量运用得当,中国的明天就不可限量。
  中国文化赋予中国人伟大的抱负。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雄心的民族。中国人的自我感觉并不比以上帝选民自居的美国人差。日本人把这称之为“中华情结”,意思是说,中国人无论多么落魄,都坚信自己应该成为最好的。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五千年不绝的根本原因。胡锦涛总结得很好,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没有这份自信,就不可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无数次沉沦,又无数次重新崛起,而且一步步走向新的高度。你说中国最大的软力量是什么?就是这种民族的自信,甚至是一种非理性的自信。这种不断崛起的信念和潜力,这种死去之后从头再来的能力,就是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就是我们最宝贵的、最伟大的软力量!
  
  当前儒家文化复兴的基本态势
  
  在2003年初发表的《文化民族主义论纲》一文中,我曾经提出复兴儒家文化的四项建议:“第一,儒学教育要进入正式学校教育体系。小学、中学应该设置儒学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中,与公共管理有关的专业应该设置儒家经典课程。各级党校应该设置儒家经典课程。国家公务员考试应该增加儒学科目。第二,国家要支持儒教,将儒教定为国教。国家支持,精英领导,全民参与,建立组织体系,实行民间自治。为此,政府应该通过立法保护儒教,给予儒教组织税收优惠,向儒教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甚至应该直接提供财政支持。第三,儒教要进入日常生活,要成为全民性宗教。只有成为全民性宗教,儒教才能进入日常生活,才能保证读经活动日常化,进而达到文化民族主义目标。为此,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教义和经典,要有规范化的仪式、建筑或活动场所,要有自治的组织体系,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还要为信众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西方宗教组织和中国佛教的功能多元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经验。第四,通过非政府组织向海外传播儒教。借助遍布全球的华人社团,建设文化传播网络,向海外推广儒教。这张文化传播网络也就是文化中国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就儒家文化复兴而言,国内的态势还是好的,主要体现为民间和政府齐头并进,而且呈现出良性互动的趋势。当然,现状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是比预期要快得多。
  近年来,民间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如火如荼,如发表宣言、联名倡议、上书立法机关、从事学术研究、召开学术会议、出版图书、成立研究和教学机构、开办网站和论坛、祭孔、推广汉服、宣传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开办课外国学班、办私塾、办书院、组织会讲,等等。总的来看,参与这一运动的人数迅速增加,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日趋丰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并且在整体上不断拓展和深化。
  政府也在积极行动,鼓励媒体大张旗鼓地报道民间行动。允许各类民间人士和民间组织开展相关活动。2004年第一次在曲阜公祭孔子。2005年沈阳市皇姑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2006年,武汉市团市委主办了盛况空前的汉服成人礼仪式。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并取得了超乎预料的成功。社会主流话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毛泽东时代的共产主义、世界革命,到邓小平时期的现代化,到江泽民时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胡锦涛时期的和谐社会,总的趋势是回归本土,主要特征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描绘中国人自己的未来蓝图。
  刚刚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新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性的伟大文件。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文化发展纲要。《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纲要》赋予传统文化极为崇高的地位:“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时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这份《纲要》专辟一章论述“民族文化保护”,提出:(1)“编纂出版文化典籍。”(2)“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3)“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4)“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在国内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应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5)“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6)“抢救濒危文化遗产。”
  2005年,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被誉为“中国文化宣言”。胡锦涛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他清晰无误地告诉美国人,中华文明拥有举世无双的生命力、连续性和稳定性。他把中国文化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以人为本”,第二是“自强不息”,第三是“注重社会和谐”,第四是“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而且在表述中华文化内涵时直接引用儒家经典。可以看出,胡锦涛把自己针对国内和国际的大政方针都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至少是为这些基本国策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渊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为自己的国内和国外作为找到了统一的解释,第一次把自己的国内和国际的大政方针建立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我认为,这是在国际和国内层面建设中国软力量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意义极为深远。
  
  儒家文化复兴的动力和根源
  
  这一切是偶然的吗?不是!它是一种必然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开始。这种必然性首先来自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确切地说,中国文化是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文化。其次,这也是非西方民族的必由之路。要想看清这一点,必须要有大眼光。所谓“大眼光”,一指历史眼光,一指世界眼光。我觉得亨廷顿是一个有大眼光的人。他的观点暗示,中国文化正在迎来一个伟大的复兴时代。
  

[1]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