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历程

作者:鲍 昆 刘 辉

字体: 【


  1990年代是中国纪实摄影蓬勃发展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称其为纪实摄影运动也不为过。除了上述解海龙等人的成就,还出现了一大批颇有成就的纪实摄影家和纪实摄影作品。像张新民的《农村包围城市》、王征的《西海固》、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陈锦的《茶馆》、黑明在1990年代末期发表的《新窑子》等等。其中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陕西侯登科的《麦客》。侯登科拍摄的麦客系列是花费了近十年时间的影像工程,它具备了纪实摄影的系统性、完整性、历史性和社会学意义,他以黄土高原上的麦客作为摄影纪录和考察的对象,既全面表现了西部农业季节性生产的古老方式,又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全面地纪录了麦客群体的生存状态。
  2003年12月12日在广州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对于中国的纪实摄影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件。之所以这样说,基于如下原因:首先,这是继1980年代的北京“十年一瞬间”和陕西“艰巨历程”两个大型纪实主义的摄影展览后,时隔近十五年的又一个大规模的展览。时间跨度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中国文化的变异,都给这个展览赋予了浓重的历史色彩。尤其是策展人用半年多的时间,对中国大陆的纪实摄影人进行的拉网式的征稿,颇有几分影像田野调查的意味。中国的纪实摄影到底现状如何?大家期待这次展览能够给人们某种回答;其次,展览的主办方广东美术馆将对所有的展品进行收藏,开创了中国大陆美术馆规模性收藏摄影作品的先例。一方面,它预示了传统美术馆收藏展示的视野终于向现代艺术媒介开放;另一方面说明影像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终于又获得一个角度的确认。此次展览,策展人介绍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型的纪实摄影展览,共展出二百五十名摄影师的六百余幅代表作。展览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以“中国人本”为标题和展览定位,来自三层意义的思考:一,借助摄影特有的真实性,记录、浓缩、还原中国人本真的生活情态,以广泛而真切的细节表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内涵,展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作为和价值;二,以丰富、自由、多元的个人化视点,表现对中国人的个体存在的复合观察,提供社会影像学意义上的丰富的“中国人标本”;三,着重强调、倡导和传达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界的人本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个人视角纪录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再现中国社会生活朝向人性化与个性化嬗变的进程。展览设定了四个主题部分:“存在”、“关系”、“欲求”和“时尚”。从这四个主题,可以看出策展人力求用纪录式的影像概括现当代的中国历史,表现历史情境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并通过这次展览诉求他们在摄影——这一现代视觉媒介中的主张,那就是——以人道关怀的立场来回眸中国人的历史宿命,进而探求影像后面的社会伦理判断。
  
  四
  
  刘辉:这次宋庄的展览,我相信也是纪实摄影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我注意到您所挑选的作品中,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的底层和日常人们的生活。例如,贫困母亲、失学儿童、农民工、少数民族,等等。而且,摄影师的视角以及布展的方式,都让我们平等甚至仰视地观看。您是否在表达纪实摄影应该具备的一种社会态度?
  鲍昆:应该指出的是,纪实摄影的发轫、勃兴后面,一直有着人类社会“左派”的政治背景。纪实摄影在当代人类信息传媒上担当的角色,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各种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人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它是一种声音,是一种批判力量,是平衡人类生活机制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手段,是现代人类使自己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虽然我们不能企望它彻底改变历史,但它却一直在推动着历史,利用自己的力量平衡着历史演进过程中那经常倾斜的杠杆。纪实摄影的魅力在于拍摄者对于这个复杂世界细微的观察。它需要拍摄者有广博的知识准备,以获得敏锐的观察力;它更需要拍摄者在知识背景下获得正确的人文态度与立场。显然,纪实摄影者应该是现代定义的“知识分子”,按萨义德的解释,知识分子是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就是他对人类的现实和未来一直充满正义的期待,一直对各种形式多样的权力进行质疑,一直维护人类心灵的自由和生存的权利,一直为地球空间的万物和谐殚精竭虑。纪实摄影者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人,知道照片影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含量和影像内在的情绪表达。我们似乎对纪实摄影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了,但唯有此,他的影像才会获得现实的震撼和持久的历史感染力。
  这次宋庄“天地间——现实主义的记忆”,就是强调这种观看、纪录的态度,在当下艺术界弥漫着商业风气时提倡回归纯正的纪实摄影的精神。这次展览更准确地说,只是一种态度,是我和栗宪庭先生对现实艺术状态的一种个人回答。回到纪实摄影的现状来考察,现在许多摄影师运用纪实主义的手法,但却有意地回避纪实主义摄影的真正精神,他们为了能将自己的照片卖给西方图片机构,专拍一些宗教题材和民俗题材,而不愿反映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现代化的最大代价,就是我们牺牲了几代农民,现在又开始牺牲无数为共和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产业工人。一个巨大的贫富差距的社会正在无情地形成,可我们传媒的市场化、资本化导致对社会信息报道的片面化。他们为了广告和销量,刻意迎合各种低俗的文化现象,并不认真地反映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残酷现实。普通人的命运是得不到媒体的真正尊重的,有时它们提及他们,也是把他们作为爆炒的新闻噱头,而不是深切的关怀。所以,我们在宋庄美术馆的展览,利用巨大的展示空间,将这些普通人放大到对观众有一种强迫感,就是要造成观众必须要仰视的感觉。这种手法在当代艺术中非常常见,但在纪实摄影展示上却从来没有。纪实性的照片放大到天地般的感觉时,所有人的细节就会有爆炸的感觉。我们希望这种爆炸的震撼,让观众正视这些平常在马路上绝对视而不见的人群。所以说,这种爆炸的追求,正是我们追求的尊重。这次,许多作品都是刻意挑选的近些年来的社会景象。像王征的《西海固》、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张新民的《农村包围城市》等。一系列的影像,组合了一个当代中国底层的现实,再现了一个真实却被忽视的情境。
  刘辉: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您认为今天中国大陆的纪实摄影,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还存在什么问题?
  鲍昆:三十年来,中国纪实摄影从无到有,到今天渐趋成为摄影的主流之一,成就是可圈可点的。成就,我们前面已经谈过,它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如解海龙、卢广,都是获得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响的案例。另外,一些优秀的年轻摄影人,都在深入地进行自己的工作,纪实摄影成了他们追求摄影成就的方式。随着摄影的大众普及化,纪实摄影在民间蕴涵的潜力不可限量。不过,因为受到传播媒介平台的限制,纪实摄影还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社会作用,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对许多摄影人来说,是需要勇气的。相对自由的网络平台,也给这种力量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但网络海量信息的特点,经常将这些优秀的作品和人物淹没,使他们的影响力不能得到正常的确认,这也是无奈的现象。所以,我们以后可能不能企望再出现几个解海龙、卢广,但却能期待一个更广泛的纪实摄影精神。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纪实摄影当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它们表现在如下方面:1,对纪实摄影的特征与内涵许多人还十分模糊和混乱,厘不清“民俗摄影”、一般“纪念摄影”和“旅游摄影”与纪实摄影本质上的区别。大量缺少内在人性张力的民俗场景照片被各种展览比赛归入“纪实摄影”一类,就是佐证;2,将照片中的人文特征混同于纪实摄影。如将传媒上大量刊载的介于旅游摄影和文化考察文献摄影之间的所谓“即将消逝的生产方式和工具”等内容的照片,归类于“纪实摄影”,也是对纪实摄影的误读。纪实摄影是必须能够读到“情感和立场”的摄影,也必须是具有“关怀”的摄影。如果缺少这些向度,则不能称其为纪实摄影;3,近年来关于纪实摄影的时髦话语“影像语言”和“影像冲击力”等,多数情况下是以往谈论照片表征的“构图”、“影调”说的翻版,极少有人能够从照片表层特征的下面,理解影像深层和影像后面的心理冲击和思考。纪实摄影绝不是业余爱好者的视觉游戏,而是拍摄者对历史、现实的观看“解构”。摄影从一诞生就存在的那些“构图”之类的技术痼疾,像一个幽灵一样至今徘徊在摄影人的眼前和心灵里。它对一个摄影爱好者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个自诩为纪实摄影家的人,却绝对是必须驱除和超越的。因为“手艺”式的观看,往往歪曲心灵的直视;4,中国纪实摄影的崛起和发展,也就是从“十年一瞬间”和“艰巨历程”开始获得正式名分以后,非常有意思的嵌入了国际的背景。尤其是1990年代后,中国的开放政策使国人的眼界大开,各种国际间的交流随之频繁。纪实摄影这一样式,在西方人赞赏的眼光下被中国摄影人认同了。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西方人的关注,中国纪实摄影热潮下“他者”的色彩渐渐浮出水面。一些纪实摄影人揣摩西方人的口味,专门寻找一些带有前“冷战思维”和“西方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形象”,缺少一个真正纪实摄影人独立“观看”的人格立场。这种思维指导下的影像,让人看不到摄影者对自己家园和同胞真正关怀的目光,能看到的只是装腔作势的迎合媚眼。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中国人全面的生存状态,而是放大、扭曲和妖魔化的中国人形象,以获得签约于西方商业图片机构的身份。因此,任何片断、扭曲、破碎的关于中国的影像,都是对世界的误导和对自己民族心灵的伤害。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中国概念”成了西方的时髦,一些西方图片市场机构开始对中国兴趣越来越强烈。他们像掘金一样来寻找、开发符合他们胃口的中国影像,一些中国摄影师也立即投怀送抱。于是,隐藏在金钱后面的西方文化、政治价值观开始猛烈地改变我们的摄影人。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现象,需要我们的批评力量进行必要的警惕和反击。
  相比于西方有着逾百年的纪实摄影历程,中国有自觉意识的纪实摄影不过才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曾出现过纪实摄影的萌芽)。从时间的向度上说,中国的纪实摄影才刚刚踏上征程。当我们刚开始知晓纪实摄影的原初意义的时候,西方的纪实摄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完成这种转换,但这种转换需要我们的生活、观念全面地演进替换。所以,它需要时间。我相信中国的纪实摄影,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里程碑。
  

[1]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