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沙飞的摄影成就及悲剧人生

作者:高永桢

字体: 【


  这期画报共发表新闻照片150幅,其中沙飞一人作品就有82幅。为避一人发表照片太多、使人误认为记者太少之嫌,沙飞署以眼兵、孑L望、路涛、白桦、静子、秋子、孔叶、黄芬、浪花、刘定、白婴、莫燕、丽陵等笔名,成为笔名最多的作者。7月7日抗战5周年这一天,1000本画报全部装订出来,立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发送延安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大后方重庆、边区党政军民各单位,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和苏、美、英、菲、新、越等国家,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受到热烈欢迎。许多报纸发表评论文章,赞为“文化的鲜花”、“惊人的奇迹”、“了不起的创举”。画报真实形象地报道了边区军民英勇抗击日寇,建设根据地及日寇暴行等情况,对鼓舞抗日军民斗志,激发人民群众支援抗日的热情,瓦解敌军,均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截至1948年,7年间共出版《晋察冀画报》13期,另外出版《解放画刊》、《时事专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增刊》、《丛刊》、《丛书》等17种画刊、渎物,总计向国内外发行67万余册。
  为进一步扩大画报影响,沙飞先后派人协助创办了《冀热辽画报》(后改名《东北画报》)、《冀中画报》、晋冀鲁豫军区《人民画报》、《山东画报》等。
  1948年5月25日,《晋察冀画报》社与《人民画报》社合并,成立《华北画报》社,沙飞仍任主任。
  
  拍摄《将军与孤女》特殊组照
  
  1940年,沙飞拍摄了聂荣臻救护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姐妹的全过程,留下了不朽的名作《将军与孤女》,引发了40年后中日人民友好的一段佳话。
  1940年8月21日,激烈的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司令员在指挥所收留了两名日本孤女,这是8月20日八路军战士从井陉矿区东王舍战火中救出来的美穗子姐妹。她们的母亲死于战火,父亲是王舍火车站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八路军急救无效,也已死亡。聂荣臻精心护理两名日本孤女,亲手给五六岁的美穗子喂饭,买水果吃,给未断奶的小妹妹找了奶母。他原想收养她们,经再三考虑认为还是送回为好。8月25日,一位可靠的老乡持聂荣臻给日军官兵的一封亲笔信,用箩筐挑着两个小姑娘,送到石家庄交还日军。沙飞把这件事的全过程拍摄了一二十张照片,这便是《将军与孤女》组照。他对战友冀连波说:“这些照片几十年后发到日本,会发生作用。”
  果然不出当年沙飞所料,40年后的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解放军报》社剐社长姚远方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和沙飞当年拍摄的《将军与孤女》组照,在中日两国引起很大反响,日本《读卖新闻》记者终于在日本九州找到了美穗子。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和丈夫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她的小妹妹当年已因病在石家庄日军医院去世。聂荣臻收到了发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那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非常感慨,对侵华战争罪恶表示道歉,感谢和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称聂荣臻是“活菩萨”。
  随后,美穗子一家专程来华访问,聂荣臻接见她们时,美穗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再表示感谢。北海道的渔民还托她带来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美穗子一家又特意去井陉矿区东王舍访问,还送给沙飞女儿王雁一张全家福照片,表示对沙飞的感谢和怀念,并向《沙飞·石少华摄影作品展览会》组委会致信祝贺。
  
  真实记录晋察冀边区全部形象历史
  
  从1937年开始,沙飞在晋察冀边区和后来的华北解放区,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连续战斗了13年。他出生入死,风餐露宿,跑遍了各军区、军分区、各野战部队,用相机真实地记录了边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他拍摄了八路军(解放军)浴血奋战、军政首长指挥作战、国际友人支援我国抗战、日寇种种暴行、敌伪投诚、日人反战同盟、军调部三人小组在张家口、外国朋友参观访问、民主选举参政议政、第一届参议会、军民大生产、土地改革、青年参军、民兵参战、群众支前、文艺演出、军事训练等方方面面数以千计的珍贵照片。如此涵盖内容之广、时间之长、从始至终出自一人之手的新闻摄影作品,前所未有。专家学者称赞沙飞是书写晋察冀边区具有革命性、纪实性、情节性、艺术性全景式“史诗”的第一人。
  
  誓死保存珍贵底片
  
  沙飞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身先士卒,和战友们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把2万多张珍贵底片保存了下来,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
  沙飞对照片底片一向注意保存,担任八路军新闻摄影记者特别是任画报社主任后,对其更是珍惜如命。他经常向同志们讲:“底片是我们画报社的命根子,一旦毁坏,绝无再生之理!这些底片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浴血奋战和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的形象缩影,是揭露日寇侵华暴行的罪证,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的价值和重要性,远远重于我们的生命,我们要对历史负贵,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一定要严密坚壁,切防受潮,做到万无一失!”画报社指战员责无旁贷,精心珍藏,一次次闯过日寇“扫荡”搜寻的险关。每当身背底片转移驻地,尤其是突遭敌袭时,为确保底片不落敌手,就要随时准备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1943年12月8日,反“扫荡”战斗中,画报社从阜平北庄向北转移,底片、照片分装6个牛皮箱和挎包,沙飞命令警卫员赵银德背着两箱底片,李明背着两箱照片,自己背着两个挎包。当时沙飞已患肺结核,时常吐血,赵明德便劝说他把两个挎包交给年轻力壮的同志背。沙飞执意不肯,并再次强调:“我多次说过,底片是我们新闻摄影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丢了就无法弥补,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你们都不要管我,要绝对保证底片的安全。我提出这样一个口号,你们要刻在心上:‘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他们当日傍晚转移到柏崖村,不料次日凌晨被日寇团团包围,画报社的同志被敌人冲散,各自为战,边拼杀边突围。赵银德身背30多斤重的两个大皮箱,单枪匹马冲到一处山崖。他惟恐目标太大被敌人发现,于是在夜幕之中细心选择隐蔽之处,把底片坚壁了起来。两天后,突出重围的同志陆续会合,沙飞见到赵银德,第一句话就问:“底片背出来没有?”当得知坚壁起来才放下心。在这次突围中,画报社指导员赵烈、李明等9人壮烈牺牲,沙飞、赵银德等4人负伤,沙飞因跑掉了鞋子,双脚溃烂感染,差一点双腿截肢。
  为保护相片底片,八路军战士曾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日寇把画报社视为眼中钉,多次重兵“围剿”,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一个警卫连的战士几乎全部战死,底片则完好地保存下来。
  到1948年底,画报社保存了2万多张底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如今完好地珍藏在《解放军画报》社资料室里。毛泽东主席当年接见《晋察冀画报》社工作人员时说:“你们把战争年代的底片、珍贵文物保存下来,是一个大贡献。”
  
  沙飞的“生死恋”和悲剧人生
  
  沙飞的婚姻从最初的美满温馨,中间经过误会离散,在周恩来等关怀下破镜重圆,到最后生离死别,双双忠贞不二,从一而终,演绎了感人肺腑的绝唱“生死恋”。
  1933年3月30日,21岁的沙飞与同岁的同事王辉在汕头喜结良缘。王辉时为汕头电台登记员兼英文打字员,才貌双全,吹拉弹唱及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无所不能,是位出类拔萃的知识女性。她和沙飞志趣相同,情投意合,互相爱慕,而且都有丰厚的收人,两年后生下一子一女,是个令人羡慕的美满温馨家庭。

[1] [2] [4]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