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内幕珍闻

作者:龙丽伟 白羽车

字体: 【


  当时我军军衔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苏联军衔设置而制定的,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被授予最高军衔大元帅,因此,在中国就必然想到了也要授予毛泽东为大元帅。
  
  
  1955年国庆节,陈赓大将、粟裕大将、萧华上将、洪学智勇双全上将(右起)天安门城楼上。
  
  当时作为军衔评定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宋任穷回忆说,为了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会议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主持。刘少奇已知道毛泽东不会接受大元帅军衔。但在大会上,与会人员包括许多民主人士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功劳最大,一定要给毛泽东授大元帅军衔,并授3个一级勋章。对此,刘少奇和彭真秘书长作了解释和说明:许多同志已转业到地方上做党政工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反复考虑,同意他们不要军衔的意见。当然,将来在特殊情况下,譬如发生了大规模战争,仍可授予他们军衔,比方毛泽东就可出任大元帅,统领全军战斗。
  尽管如此,与会的代表们还是坚持一定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看到大家这样坚决,刘少奇只好说:“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你们见面后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这次会议之后几天,彭德怀、罗荣桓和当时具体负责这次评衔工作的总干部部两位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去向毛泽东汇报这次评衔工作的进展情况。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会上,彭德怀首先把这次授衔工作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接下来大家再一次提出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授予元帅军衔的主张,并说明这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意见。
  毛泽东听了摆摆手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说完了这些话,看了看刘少奇说:“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应是元帅。你也应该评嘛!”刘少奇摇头:“我不要评了。”毛泽东又转而去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周恩来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泽东又问当时在场的那几位被列入大将名单、但已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谭震林(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中共中央农工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们也纷纷表示不要评了。
  这样一来,对原定方案作了修改:不设大元帅衔。设元帅衔10名,大将衔10名。在上将衔名单中,除乌兰夫、谢富治、韦国清、叶飞、阎红彦等少数情况特殊者外,其他转到地方上工作的领导干部都不授军衔。本来,1954年9月,陈毅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周恩来经过反复思量,考虑陈毅的历史功绩与在第三野战军的影响,考虑他当时与以后的工作,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特别指出:“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再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授予十元帅与十大将的背后
  与全军的综合平衡
  
  接下来就是如何评衔了。人民解放军从最早的革命起义部队,到红一、二、四方面军、陕甘红军、南方红军游击队,再到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再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华北军区、地方部队……面对28年的复杂变化过程,评衔工作做到公平合理,绝非易事。尤其是对于十元帅和十大将的产生,全军上下普遍关注,中央军委及中央政治局经过反复衡量考虑,这里除了战功、职务、资历、德才等因素外,还考虑到了在全军中的平衡问题。分析一下十元帅和十大将的履历会使我们看得更明白。
  朱德,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总司令”成为朱德的代称。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毛泽东曾多次深情地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啊!”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佼佼者。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还由于当时十元帅中仅有朱德、彭德怀和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员。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授衔时刘伯承没在党中央及中央军委担任实职,但凭资历和威望他无愧排列第四。
  贺龙,具有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他创建了红二军团,抗战时期是120师师长,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
  陈毅,是南方3年游击队、新四军、第三野战军的代表。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3支部队的代表人物非他莫属。
  罗荣桓,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但他上过大学,是10人中学历最高的。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由于红四方面军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
  
  
  周恩来代表国务院授大将军衔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叶剑英,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的角色,除他之外再无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而在资历方面,他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3年,他又任总参谋长。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立下大功。1927年7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起义;1935年在茫茫无际的荒原草地上,他截获了张国焘向陈昌浩所发“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密令”电报,及时报告中央。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从十大将中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职务的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但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任大将了。
  徐海东,陕北红军方面的代表,红军长征时除了3个方面军外,还有一支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25军,徐海东是这支部队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理所当然成为代表人物。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谭政,与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
  肖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百色起义时他任红7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7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时期,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1] [3] [4]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