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孙中山与绍兴名人

作者:何信恩

字体: 【


  在近代中国,在非绍兴籍的一流名人中,就与绍兴的关系而言,恐怕要数孙中山先生最为密切了。这不仅体现在他曾两度亲临绍兴(包括暗访),在绍兴留下了许多踪影、讲话与手迹,还体现在他与众多绍籍名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并与10多位绍籍名人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往。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前后,绍兴人民曾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期盼与纪念。翻开1996年出版的《绍兴市志》,与孙中山有关的条目达53条之多,足见他与绍兴的关系非同一般。2006年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也是他公开视察绍兴90周年,笔者根椐视野所及,仅就孙中山与绍兴名人方面,从史料角度向世人披露,以纪念这位对绍兴的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民族伟人。
  
  一
  
  民国5年(1916)8月,孙中山先生一行从沪至杭、绍、甬等地访问,这是民初浙江的一件大事。关于1916年的中山先生绍兴之行,有关报刊和文史资料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对3年以前的那次绍兴之行,因系秘密访问,至今鲜为人知。当时的背景是:民国2年(1913)7月,倒袁的二次革命爆发,但革命党经费拮据,进展困难,孙中山寓居上海法租界宝昌路,频频外出活动,7月20日传闻孙已乘西比利亚邮轮赴日,26日复出现于上海。
  根椐当时绍兴的接待者、陶泰生布店老板兼县商会董事陶恩沛(字荫轩)回忆:中山先生于7月20日前,乘轮船从上海潜出,先到宁波,再来绍兴,宿于西咸欢河沿的西厅边洋房间中。侍卫长为陶广(1888-1951,祖籍绍兴陶堰,清末毕业于江南讲武学堂,先后参与“二次革命”、护法战争与北伐战争,贡献卓著,抗战时任国民军第二十八军军长,授陆军中将衔)。孙先生抵绍后即在西咸欢陶宅召集部分同志开会,主要是布置王金发进攻绍兴和为革命筹款。陶恩沛当场捐助2000银元,孙中山即写下收条,陶恩沛曰:“何必呢?”孙中山说:“这样好留作纪念。”该收条在陶泰布店结账时,为族人所共见。
  其时绍兴适庐(一公开娱乐场所)新建一座舞台,陶恩沛请先生赐名,先生题“觉民”二字。后经书法家车眉子放大,镶成匾额。原以为觉民舞台落成之日,正是庆祝二次革命胜利之时,不幸王金发攻城失败,孙中山由陶思沛之子陶伯初送出绍兴,偕同王金发经宁波回上海。7月28日孙中山离开上海,8月2日乘德国邮轮往香港转赴日本。“觉民”匾额只好由陶恩沛书额。此事在陶家为家乘所记,父老所传,直至曾孙一辈仍言之凿凿,当不为虚。当时陶泰生布店还根椐孙中山的指示,在西咸欢河沿东厅中赶制红底白字三条军旗,以备急用。
  1916年8月,孙中山在绍逗留三天三夜,主要做了4件大事:一是凭吊先烈,主要是祭陶(成章)?熏包括视察成章女校和接见秋瑾的后人;二是在觉民舞台作了一场报告,从全国到绍兴,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民风民俗,对绍兴的文明建设多有裨益;三是考察民情,宣传自己的见解,其足迹所至,几乎遍及绍兴当时主要的风景名胜处(包括望海亭、越王殿、鉴湖、兰亭、大禹陵、南镇庙、香炉峰,以及一般人很少去的陆游读书处快阁)。特别是他对孙端上亭公园的视察,对其创始者多有嘉许;四是为绍兴父老留下不少饱含深情的题词和珍贵的照片,仅8月20日夜在西咸欢陶公馆东厢房为绍兴名流的题词就达6条之多。其中为东道主陶恩沛所题“经纬万端”4字,非常切合主人的身份、职业与家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莅绍期间为东湖陶社所题的横匾:“焕卿同志千古:气壮山河”;为秋瑾撰写的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可谓字字铿锵,读之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所摄照片既有合影留念的团体照,又有中山先生与他人的双人照,可惜大部分照片经文革洗劫,已不见踪影。
  
  二
  
  在孙中山生前与其有过密切交往乃至结下深厚友谊的绍籍人士中,不乏在中国近现史上有其地位与影响的大人物,其中包括蔡元培、秋瑾、陶成章、邵元冲、邵力子、蒋尊簋、王金发、朱庆澜、汪精卫等人。
  蔡元培与孙中山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要研究蔡元培的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不能不从他与孙中山的关系入手。孙中山为“建立民国”而奋斗终身,蔡元培为“保障民权”而鞠躬尽瘁,尽管孙中山注目政治和经济,蔡元培着眼教育与科学,但大方向一致,都是为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而竭智殚心,孜孜以求的。
  1904年,蔡元培与陶成章等人在上海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蔡又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上海支部长。
  孙中山和蔡元培都是在武昌起义后不约而同返回祖国的。南京光复后,各省代表在南京讨论大元帅的人选时,蔡元培起了重要作用。当时章太炎和一些光复会成员存门户之见,不愿支持孙中山领导临时政府,而蔡元培虽是光复会的主要创始人,又与章太炎有交谊,但自加入同盟会后,即处处以革命大局为重,支持孙中山反清的革命目标,支持孙中山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不顾章太炎的反对,为了国家的利益,出任教育总长,表现了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而在孙中山这一面,也不因当时有人提出让汪精卫或戴季陶担任教育总长,而一心支持蔡元培。1912年1月3日,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由此开始了与孙中山合作共事的经历。1月28日临时参议院举行大会,孙中山莅会致贺词,各部总长仅蔡元培和黄兴二人与会。
  蔡元培在民国之初,曾就自己在用人上的想法,写信给孙中山,建议兼收并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孙中山当即复蔡一信:“关于内阁之设备及组织用人之道弟意亦如是,惟才能是称,不问其党与省也,但此时不能不收罗海内名宿。来教所论甚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和蔡都经历了一次革命与复旧的严峻事变,蔡奉孙之命,出任迎袁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但袁的野心和阴谋,其实早为孙、蔡所察觉。蔡元培不顾袁世凯的多方拉拢与威逼,坚定地站在孙中山一边。
  蔡与孙的再度合作是在“二次革命”中,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蔡元培最初主张用调和的方法,但在调停失败后,连续在《民立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揭露袁世凯的面目,阐明了他对待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态度,鼓励军民讨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反袁“二次革命”。孙中山对蔡元培极为信任和充分支持,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是孙中山支持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推荐蔡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当时蔡的友人中劝他不必就职颇多,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当时正在上海的孙中山却支持蔡就任。孙认为,蔡去北京,不仅可整顿北大,而且北方需要传播革命思想,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教育。
  蔡元培在北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孙中山的首肯。1924年1月30日,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提议蔡元培任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当时蔡正在欧洲,与会者中有人以做大学校长有“依附军阀”之嫌,提出疑义。孙中山回答说:“蔡孑民先生在北方的任务很重大,北方的政治环境与南方大不相同,他对革命的贡献是一般人不易了解的。本党此次改组不提他参加中央亦不好,而使他在中央的地位太显著,对于他的工作反为不便,他不会计较这些的,我希望他由欧洲回国后仍能到北京工作。”足见孙中山对蔡的了解与信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在欧洲考察高等教育的蔡元培在追悼会上说,我们所信仰所敬爱的“不是孙先生的体魂,而是孙先生的精神”,号召大家“师法他的毅力,为不断的奋斗;师法他的度量,为无涯的容纳,将来终有一日,把孙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完全实现。”4月12日,蔡元培由汉堡专程前往伦敦,参加驻英中国使馆举行的孙中山追悼大会并致悼词,19日,为法国里昂中、法人士举行的孙中山追悼大会撰寄《孙逸仙传略》一文,由刘厚生代为宣读。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