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9期
名酒出天山
作者:侯朝霞
字体: 【大 中 小】
胡志明主席喝了"伊力特"后翘起大拇指,说:"威虎山还真有老九啊!"一句美言,可把"伊力特"人乐坏了。
鲜花与掌声来自一代人的奋斗。
肖尔布拉克处于伊犁河谷的腹心地带,天山山系的两条支脉南北夹持,一条清澈的雪山之水静静地从身旁流过,四周是广阔的巩乃斯草原和大片农田,那里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是一块天赐的酿造美酒的风水宝地。
如果说50年代初军垦战士们最初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的话,那么70年代的腾飞则是科学与技术结出的硕果。50年代末,团里派出优秀工人赖荣华到贵州茅台酒厂学习,这位头脑灵活,对军垦事业怀着一片赤胆忠心的四川汉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刻苦用心,虚心求教,很快学会了一套基本的酿造技术。回厂后,他改变落后的酿造工艺,规范入窖温度,制定了一套比较正规的程序。果然,出酒率不断提高,而且口感也大有改变,形成了一种有点像茅台又不同于茅台的独特风格。
随着酒的质量的不断提高,它在伊犁地区渐渐有了名气。这些进步引起了上级的重视。1960年,兵团拨款5万元,修建了比较正规的酿酒车间。1962年正式成立酒厂,年产曲酒112吨,并正式申请注册为"伊犁牌"伊犁大曲(后根据国家"不许用地名命名产品"的规定,改名为"伊力特")。不久,兵团为酒厂分配来两名酿酒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就是后来成为该厂厂长的李祖功和他的爱人、工程师曹秀琴。
可以说,李祖功夫妇的到来,对伊犁酒厂来说,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酿酒科学指导下的现代酿造工艺的确定。为了解决酒质内乙酸乙酯偏低的难题,李祖功进行了潜心研究和不断实践,创造了窖泥培制法和窄窖发酵法。这套技术,为提高伊力系列曲酒的品质起了重要作用。
一个事业的成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军垦战士用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成果。几十年的酿酒事业,培育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人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并且走上了领导岗位,如现任副厂长周荣祖、总工程师武化新等等。正是这批技术力量,为酒厂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初出茅庐的"伊犁大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酒会上被评为全疆酒类第一名,这是他们得的第一个奖,就像一位三星上将当年当上班长一样,这个"第一次"的意义不亚于他肩上增加的每一颗星。具有远见的"伊力特"人没有陶醉在最初的胜利之中。1964年,厂里又派出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泸州老窖酒厂学习取经。回厂后立即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反复研制,终于生产出了晶莹透明、窖香浓郁、回味绵长的"伊力特曲"。在当年的西北五省(区)酒类品尝会上,新疆的"伊力特曲"夺得第二名,成为西北地区白酒行业的一颗新星。
"伊力特"人一直为之自豪的是当年越南胡志明主席喝了"伊力特曲"后对其大加赞扬,并幽默地说:"威虎山还真有老九啊!"从此"伊力特"成了新疆招待外地贵宾亲朋的头号佳酿,它还成了新疆美酒的象征。
1992年9月2日,在92乌鲁木齐贸易洽谈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迎宾馆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国内外贵宾。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喝了"伊力特"系列产品之一的"伊力老窖"后,连连点头称赞,并挥笔为伊犁酿酒总厂题词:"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畅销国内外而努力。""伊力特"名声大振,荣誉接踵而至:连续三次被评为新疆地方名酒;连续四次被评为国家农牧渔业部部优产品;1988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全国轻工业产品展销会银奖;1991年:首届中外名优特新食品展销会鹏程杯金奖;中国国际新酒市荣誉金爵奖;1992年:美国首届白酒、葡萄酒国际博览会银奖;日本第四届国际酒类博览会金奖;全国白酒生产百强企业;全国工业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国家农业部百家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