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9期
名酒出天山
作者:侯朝霞
字体: 【大 中 小】
一瓶含有一点杂质的伊力大曲一直陈列在总厂质检科,"伊力特"人把它视为比摆满陈列室的诸多奖牌更宝贵的珍藏。
目前我国酒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总量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量产品积压,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企业兼并联合、集约化生产步伐加快;三是加大了新品的开发力度。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白酒业正经历着三个转化,即高度酒向中低度酒转化,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化,粮食酒向果酒转化。名牌效益更加显著。
总而言之是两个字:竞争。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伊力特",一个远在西部边陲,既没有百年老厂的历史,也没有名牌因袭的"小字辈",为什么能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并且大踏步地向前奋进?概言之,也是两个字:质量。
在伊犁酿酒总厂有句话:质量是刀刃,产量是刀背,衡量一把刀的第一标准就是这把刀快不快。这个比喻很精辟。
多年来,从总厂领导到烧酒工人,从科研人员到包装女工,全厂上下,无不把产品质量看得重而又重,人人讲质量,个个抓质量。在伊犁酿酒总厂,不管你采访谁,干部职工、男女老少都会说: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关键,产品质量就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全厂每个人都有如此强烈的质量意识。他们不光这么说,这也是指导他们工作的信条。他们建立起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目标管理,围绕着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来推动全厂工作。从机关各科室到分厂各车间班组,都根据总厂提出的当年任务,制定出各自的工作目标。各项目标责任到人,定时考核,层层检查,对各项目标值的实施情况每季总结一次,半年验收一次。强化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每道工序标准,确保产品名优信誉,为再创国家名酒而努力奋斗。
工人们一旦在哪个环节上发现问题,立即严肃认真进行处理,查明原因,分清责任,该返工的当即返工,该处罚的毫不留情予以处罚。
1986年,厂里收到南疆泽普县一位顾客的来信,说他买的一瓶伊力大曲酒中含杂质,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厂领导班子认识到这不只是一瓶酒的问题,这是摆在全厂面前的一个严肃的产品质量与信誉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他们立即派专人专程赶赴泽普,找到了来信的顾客,感谢他给酒厂提出了宝贵的批评意见,这位顾客见酒厂同志不远千里上门赔礼道歉,反而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连说"其实,我也没别的意思,只是想给你们提个醒……""你这个醒提得太好了,千金难买啊!你是给我们厂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全力把质量搞上去!"就这样,酒厂派人往返4000多公里,以一瓶优质伊力特曲换回了这瓶有一小点漂浮物的伊力大曲,经过化验与分析,最后查出是一分厂包装车间不慎将杂物装进瓶内。厂里做出决定:包装车间从主任到40多位工人,每人罚款40元,并要全厂每个干部职工吸取这一瓶酒的教训。
总厂领导这样严格要求分厂的干部工人,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1987年,伊力大曲落选,没有评上新疆地方优质酒。总厂领导当即发动全厂同志查原因,找问题,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厂领导干部承担了主要责任,并作出严肃决定:总厂有关领导干部罚款200元,分厂负责干部也相应罚款。问题查清楚了,差距找到了,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提高伊力大曲质量的具体措施,严格遵照执行。通过两年的努力,伊力大曲终于在1989年重新评上新疆地方优质酒。
这两次罚款,震动了全厂,就像警钟一直在全体"伊力特"人心中长鸣。时至今日,人们谈起这两次教训,依然记忆犹新。
那一瓶含杂质的酒,一直陈列在总厂质检科;而伊力大曲掉牌的教训,则经常在各种会上被反复提到。肖尔布拉克代代酿酒人像珍藏记载荣誉的金牌、奖杯一样,珍藏教训。
新疆伊犁酿酒总厂给各分厂下达生产任务时,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宁可不出一滴酒,也不能让一瓶不合格的酒出厂!
1991年七八月间,由于天气炎热,原料发酵过程中产酸度高,酒质达不到绵、甜、爽、净的要求,总厂严格把关,整整34天没有签发一张出库通知单,全厂少收入了几百万元;但却保证了酒的质量,赢得了信誉。
伊犁酿酒总厂全厂上下如此重质量,是总厂多年来一直狠抓质量意识教育的结果。
多年以来,他们造就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业务骨干。他们配料、打浆、下窖、烧酒,道道工序熟练、精确,用手一摸,就能准确掌握酒糟的温度。有一次,一位烧酒班长用手测出酒糟温度是17°C,而参观者用温度计一量,却是19°C。这位班长看了看温度计,很自信地说:"我不会错,很可能是温度计坏了。你们不信,可以换一支温度计再测。"车间技术员拿来了新温度计,插入酒糟,过一会儿拿出来一瞧,果真是17°C。为了进一步证实,又换了一支新温度计再测,还是17°C。
参观者信服了,个个交口称赞烧酒班长的绝招。
这时,参观者们来到了正在出酒的大蒸锅前,便问接酒的锅长,现在出的酒有多少度。锅长用手指头蘸了一点儿酒,放在嘴边舔了舔,便立即回答说是59°C。参观者当即请技术员用酒精计测量,竟然又是一个一度不差。
他们坚持开展QC小组活动,推动技术进步,使全面质量管理连上新台阶。
1983年,酒厂成立了第一个QC小组。现在,全厂已发展到57个QC小组。各单位都本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增产节约、挖潜改造的各项目的,相继建立了现场型、攻关型、服务型、管理型的QC小组。充分发挥全厂干部、技术人员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与聪明才智,针对生产中的各类问题进行攻关,取得了良好成绩。
总厂每年举行两次QC小组成果发布会,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小组给予奖励。
1990年10月,总厂派李芳孝、周荣祖两位副经理等一行4人,前往四川大学学习考察,请来了陈益钊、吴德贤两位专搞色谱勾兑调味技术研究的教授。巩乃斯草原秋高气爽、水草丰美的自然景色让人心旷神怡,肖尔布拉克气候温和湿润、绿树成阴,草长花开,使两位教授赞叹不已。
"难怪伊力特曲香味正,酒质好,原来这里有独特的气候环境。"陈教授又说:"过去你们仅凭人口尝,进行勾兑,酒的质量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已非易事!如果你们能通过色谱分析进行勾兑,酒的质量将会更加稳定上升。"双方当即签订合同,引进两位教授的科研成果色谱勾兑调味新技术,用于伊犁酿酒总厂的生产。
陈益钊和吴德贤两位教授,每年不远万里从四川成都来到肖尔布拉克,耐心指导酒厂科研所勾兑员,通过色谱分析来区分各类酒,根据气相色谱仪提供的各种数据,对全厂出库酒统一勾兑。
在陈、吴二教授的指导下,经过色谱勾兑调味,做出多个样酒,不断精益求精,每个季度换一个标样,逐渐提高了酒的质量。
科研所在总厂副经理、科研所所长周荣祖的具体领导下,全体同志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研究、试验各种技术课题十多项。为了保证酒的质量和风味,他们深入到车间班组,认真检查窖池,对每个窖池的窖龄、水分、钾磷含量、营养成分,都建立了严密、精确的技术档案。对所有的出库酒都严格按标准、质感、口感来统一勾兑,经过严格检验,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才灌装出厂。
如今,伊犁酿酒总厂的系列产品,年年上档次,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具备了打开全国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充分显示了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威力。
要酿造好酒,首先必须从原辅料的质量抓起。
随着酒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迅速增长,原材料也相应增加。而原辅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酒质的优劣。总厂供销科在侯副经理的带领下,全科同志为了购进优质原辅料,不辞劳苦跑遍伊犁每个农场、乡村,日夜兼程奔赴天山南北。为了一条原辅料的信息,经常一连跑上几百里上千里;为了找到质量更高更好的原辅料,他们经常往返好几个地点,反复比较鉴别,进行筛选,努力发展和建立原料基地。
总厂领导和质检部门对原材料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所有原材料入厂都要经过严格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不论是粮食,还是酒瓶、商标,都一律否决。宁肯经济受损失,也不能因此而降低产品质量。
1991年,二分厂进了50多吨麦子,经检查发现是隔年的粮食,总厂领导当即作出决定:这批麦子不得用于酿酒,只可改做他用。
生产基酒好坏,是保证勾兑成型的基础,也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
伊犁酿酒总厂为了生产质量优良的基酒,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名酒率,提高淀粉出酒率,降低物质消耗等目标,积极推行标准化操作。各个车间都配备了有丰富现场管理经验的同志担任车间主任,具有专业技术的同志担任技术员,在职工中择优选配班长,在总厂生产科、质检科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各分厂上下形成了较完备的现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为了掌握生产现场管理的好坏,由生产科、安全科、质检科、计量科、科研所、工会等部门组成检查组,每季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全年进行一次总的检查和总结。生产科在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周荣祖和科长李朴生带领下,坚持每星期派员深入各分厂生产第一线一至两次,及时掌握生产情况,现场解决各种难题。
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操作规章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表面看来,是些很枯燥很呆板的条条框框。但这些规章制度,字字句句都是几代酿酒人用心血用汗水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是从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艰苦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有效措施。
在曲房工作的工人们长年在高温下工作,工作任务重的时候,节假日也不休息。夏天,曲房温度高达42°C,曲坯从入房到出房,要来回翻动4次,一房曲坯3400块,8吨料,每月15房,这就是说他们一个月要在高温下搬动480吨曲坯。翻一次曲坯,汗水从背心、裤头里往下流。有的工人实在挺不住,头晕呕吐,晕倒在墙根下,刚被人扶出曲房,喝了碗水,稍一清醒,又扑进曲房,接着干。再苦再累,他们总是严格按操作规章连续工作,温度、湿度、时间,都不能有半点含糊,确保每一块曲坯都是优质曲坯。
包装车间的女工们在包装流水线上更是紧张忙碌。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女工们全神贯注地工作着,洗瓶、灌装、压盖、贴标、装箱……包装女工整天站着操作,一人贴标4000多瓶,就等于一天要提三四吨重的瓶装酒。她们经常加班加点,累得腰酸背痛、双腿肿胀,有时手被破碎的酒瓶割破,包扎一下,照样坚持工作。全车间工人对质量一丝不苟,不容许有一个瓶标贴歪,更不容许一瓶酒内有一丝杂质。只要发现有一点问题,整批产品就全部返工,重新包装。
为了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伊犁酿酒总厂建立了健全的质量检测与质量审核机构,完善了质量检测手段,配备了有专业技术、责任心强的检验人员,把产品质量建立在依据理化标准、精确计算和严格监督的基础上。对入库酒进行理化指标和口感综合检测,对不上等级的酒坚决下压等级,确保入库酒分等分级贮存。凡出厂酒,必须由10名评酒员分别打分,如果平均分达不到出厂标准,就坚决不准出厂,退回去重新勾兑。
1992年春节前,总厂门前来买酒的客户汽车排成了长队,招待所和私营的客店里都住满了等得急不可耐的顾客。尽管酒的理化指标都已达标,可评酒员们打出的平均分值距出厂规定尚差零点几分,一些顾客整天催着要货,口口声声说,"差那么一点点,不会影响伊力特质量,我们认了,快把我们先打发了吧,千家万户等着伊力特过年哩!"可总厂领导与质检干部毫不含糊、毫不迁就,决不放一瓶达不到标准的酒出厂。
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信誉,产品质量就是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伊犁酿酒总厂靠的就是产品质量,从享誉新疆到享誉全国,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