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茅台论

作者:佚名

字体: 【

台酒独特品质的形成同样不可或缺,它的土壤酸碱适度,土质松散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地下水清纯无毒,还有发源于云南镇雄县乌蒙山区,途经四川叙永、古蔺与贵州毕节、金沙奔腾四百多公里轻绕茅台镇西侧然后折身向北进入长江的赤水,恰恰于春夏两季的棕红色浪潮过后在秋天酿酒需要洁净水时恢复她清澈透明的颜色,这种种迹象,似乎无不在悄悄暗暗证实着琼浆玉液茅台酒确乎是一种“天赐之物”,是上天过于宠爱茅台人的慷慨体现。
  在茅台镇的两个晚上,同行的中国社科院叶廷芳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王光明,陕西师大红柯,《星星》诗刊梁平,昆明作家协会雷平阳及主办单位之一的李敬泽、商震和我,每晚都要步出茅园宾馆,沿着街道的起伏寻到两三百米以外的一家小饭店,要上当地的香肠腊肉和几个简单小菜,把“茅台”细细品尝。我们说,口感真好,真舒服。也许舀一瓢赤水河的水同样能过瘾。静静的夜空,无云无边的辽阔,山峰的影子只是比天庭的颜色稍稍黑暗。只是不知那些聚集散布在空中逐渐繁衍飞飘,云层般丰富的菌群如何在进行它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同时谁又能说不是历史选择了这个地方?当年一支刚刚完成了重大转折的军队在这儿三渡赤水,这支有着顽强意志卓绝精神的军队在茅台饮酒,用酒清洗伤口,重新绽开了一个主义的笑容。十几年之后,茅台当仁不让地成为国酒,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国酒文化城”里矗立的一位伟人塑像,象征着纯朴的乡民对一场艰辛的革命的怀念。
  茅台人对历史对传统的选择同样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持久的耐力。他们坚持自己天下无双的工艺,两次投料,八次下曲发酵,八次蒸馏烤酒,细心勾兑,窖储五年。他们与时俱进,走出去请进来,科学考察。专家座谈,提倡创新,不断强化酒文化的建设。他们所有的智慧都奉献给这里,他们明天的太阳升起在这里。无论是“首届茅台文化酒论坛”上,或者推杯换盏的席间闲谈,总有一些话语,甚至一些细小的事情让人感动。
  茅台人常常是微笑的。他们的工作给很多人带来过快乐。也许可以朝大的方面多讲一句:很多人的快乐和幸福,多多少少与他们的工作与祝福有些关联。两天的参观,座谈结束了,车子来时缓慢走得太急。回望茅台,巨大的酒瓶形状的建筑物又一次映入眼帘,这时想起徐志摩“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句,是不是有些矫情?
  [责任编辑 商 震]

[1]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