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1999年第2期

“新人类”观察

作者:苗凡卒

字体: 【


  可是“新人类”就不同了。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日趋丰富的时代,中国不断成长的消费文化正好和他们的成长同步,所有产品的营销诉求几乎都是针对他们的趣味。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总想让自己的生命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他们更多地想的是从这个世界得到点什么。
  他们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消费。
  他们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是消费。
  人们最容易在各种流行的消费场所看到“新人类”的身影,比如在一些价钱不贵的运动服装专卖店、各种独具情调的夜店、电子游戏厅、运动场所、一些很“小众”的俱乐部以及许多只有他们才知道的地方。
  在不了解“新人类”之前,说起消费,人们容易想到的是那种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的荒唐行为,只有认识了“新人类”,人们才会对消费本身有个不一样的认识。“新人类”通常没有很多钱,但他们有足够多的关于消费的知识,他们会不停地进行关于消费的思考,还有,他们对于搜索自己喜爱的消费品具有无比的耐心,他们会把每一个铜板用在自以为最有品味、最有质量的消费上。
  
  一个个案——高加索
  高加索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的身上具有所有“新人类”的特征,但这里只说他的消费,而且只集中到一点——穿着,不是他全部的穿着,只是一个寻常日子里的家常装束。如果是一位四十几岁的人见了他,甚至会觉得“这个小伙子挺朴素么”。可是,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场合,高加索谈起了他身上的装备,我们才知道他是怎样“武装到了牙齿”:
  “先说裤子,这是李维氏501,牛仔裤名牌中的名牌,因为这一型号出现的时候拉链还没有诞生,所以它的‘前门’至今用的仍是扣子。这条裤子是在深圳西武买的,价格500元人民币(当然,现在已不是这个价钱)。
  “上身这件T恤也是李维氏的,和老范(在场的另一个人)那件不同,我这件是加利福尼亚产的,老范那件是韩国产的,这从唛头上很容易看得出来。国贸上面原先有个李维氏专卖店,我是从那里买的,价钱不贵,人民币320块。
  “还有皮带,这是美军沙漠迷彩帆布腰带,真正的军用品,是我在信中军用品专卖店买的,十块美金一条,由于它是无级收放的,在战场上可以当止血带用。”
  “手表”,说着,他扬起左手,那是一块很普通的旧表,“这是一块六十年前的欧米茄,它的表面略小,但不是女表,而是一块童装表,古董表是我比较在行的领域,我有四块古董表,至于这块表的价格,在瑞士,它的价格应该在三千到四千瑞士法郎之间,我是花了两千多块人民币找到的。”
  “鞋子很普通,牌子是美国的,但在中国做的,按规定应该全部外销,但厂家总要多做一些在国内卖,所以我不说它的牌子。价钱是150块一只。”
  “还有钱包,好吧,就说钱包。”他从裤兜里掏出钱包,又摘下挂在皮带上的链子,递给我,“钱包是哈雷·戴维逊的,人民币400块一个,链子前端那个扣是我另配的,它原来属于一只沙驰皮包,一般的扣是镀铜的,但这只扣是纯铜的,还有链子两端的环,是我从夏威夷短裤上拆下来的。”
  听罢这些介绍,也许别人会对高加索产生花花公子式的印象。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并没有很多钱,他的家不在深圳,加上没有上过大学,来深圳闯荡并不容易,很经历过一些睡电脑房,吃方便面的日子,后来混迹于印刷、广告等相关行业,也都是凭本事吃饭,靠辛苦赚钱。也就是愿意把自己打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所以,赚了点钱,他就把自己如此装备了一番。
  
  也许,从高加索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新人类”的一个活动身影。这当然不是“新人类”的全部。“新人类”这个概念本身就意味着消费的丰富与多元。如果说一定要对他们的消费行为有一个界定,或许可以概括出下面一些特征。
  ——他们是精致文化的拥护者。他们永远不会让头发不加整理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会只有一条皮带,对服装的区分远不止是休闲服和运动服这么简单。比如看足球,他们一定会穿上自己拥护的球队的队服;如去夜店,他们的穿着一定会适合那种鬼影(或魅影?)攒动的气氛;如去海边,他们一定会把自己装扮成阳光少年。
  ——他们最怕和别人不一样,但更怕和别人一样。就拿牛仔裤来说,当别人穿“Lee”,穿“苹果牌”时,他一定要穿“李维氏”;如果别人都穿起了“李维氏”,他一定要穿“501”;如果“501”也无法出位,那就只好再去找纪念版,找“BIGE”。
  ——他们消费各种与原始功能无关的附加值。比如说,在买下一部几千块钱的手机之后,他们会再花几百块钱买最好看的皮套和可以更换的彩壳。比如说,在买下一部摩托车之后,他们会舍弃最有用的尾箱,而安上一根没什么用处的金属天线。
  ——他们喜欢高档,这自然不需要理由。他们也能迁就低档,因经济条件时常不允许他们面面俱到,但他们绝对讨厌中档,因为这样做既不能满足消费的欲望,又要花费不多不少的钱。
  ——他们不怎么积蓄,因为他们无法积蓄。在一笔收入尚未进帐的时候,他们就早已规划好了它的用途。当然,偶尔也会看到他们省吃俭用去存钱,但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手中多了一件足以炫耀的东西。
  
   没有用,也要有
  
  当我们历数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果,“信息”无疑会成为最抢眼的词汇了。因为中国二十年来的变化绝大多数是程度上的,而只有信息,才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
  在七十年代,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早晨六点半的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及晚上的《参考消息》。到了八十年代,电台报纸之外又多了一样电视。到了九十年代,事情不一样了,以卫星电视、移动电话、互联网和消费类资讯杂志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手段与工具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这时的中国,才开始真正与世界同步。
  而“新人类”就是在这种信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与他们的父兄不同,他们的心里没有往昔岁月留下的烙印与惯性。曾有一位互联网的在线服务商介绍说,要说服旧人类上网,相当费事,不仅要告诉他们,这件东西很有用,能传递信息,能帮你赚钱,还要强调这东西用起来一点都不难。而对于“新人类”来说,你只要告诉他们互联网在世界上的普及程度就行了。对于他们来说,信息已不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新人类”对信息的基本态度是:没有用,也要有。
  为了占有更多更新的信息资讯,“新人类”对信息首先表现出一种工具狂热,对于每一种信息的媒体和载体,他们都表现出了比信息本身更大的兴趣。每出现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他们就会立即加以掌握。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拥有寻呼机、手机、电脑,而且对于这种工具有一种永不停步的追求。他们不会埋怨“这世界变化快”,因为紧跟时代正是他们异于父兄的精神优势,他们会对媒体和载体的细小差别了然于心。比如说杂志,许多国外的流行资讯类杂志都会出本土化的版本,就拿法国的女性时尚杂志《ELLE》来说,在深圳能看到它的三个中文版本:上海版、香港版和台湾版。在多数人眼里,会觉得它们没什么差别,但在“新人类”看来,它们的容量、版式、广告、印刷、本土内容都有着很大不同。所以,在深圳的博雅商场,这几种版本的销量迥然有别。
  表现得更为典型的一个事例是他们对手机的态度。“新人类”绝对是手机的拥趸,并对最新款的手机有着持久的热情。最近,北京、上海等地开通了传送质量更为可靠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而GSM网络也开通1800频段,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双频手机在两个频段中自由选择。这些专业化很强的内容在“新人类”眼中立即变成了最酷的资讯,他们不仅议论这些东西,而且开始检讨深圳的通信事业以及自己手中的电话。
  

[1] [3] [4] [5]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