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1999年第2期

“新人类”观察

作者:苗凡卒

字体: 【


  中学毕业后,郭耀昆没有去找工作,他决定就此投身自行车这一行。他去过香港,亲自接触了香港代理商,又通过互联网一直追踪着自行车业的最新进展,并和美国的GT等几间公司一直保持电子邮件往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今年取得了美国GT的国内代理权,办起了自己的公司。
  
  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在不了解的人眼里,会觉得他们是很难把握的一群,观察他们的成长,人们无疑会注意到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人生节气被彻底地打乱了。在很小的时候,他们早熟;在长大之后,他们却像个孩子;在该读书时,他们早恋;在该结婚时,他们却又独身;在该上大学的时候,他们呆在家里;在该工作的时候,他们却不喜欢去做那些被长辈认为“正点”的事情。
  可是,这毕竟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看法,它代替不了具体的了解。
  从“新人类”的成长过程来看,环境和条件已经与过去很不一样,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金钱的作用凸显出来,个人的力量日渐渺小,英雄主义走向末路。而在家里,“新人类”通常是独生子,他们更多的业余时间是与电视、漫画、电脑以及各种各样的机器一起度过。同其父兄相比,他们接受的不再是单一的教育,这一方面让他们的价值观迟迟无法定型,但同时也没有让别人思考出的结论太多地强加在他们的思想中。他们总是在具体的物质生活中细心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感受,他们细腻、敏感,专注于许多具体的事情。这既令他们显得少年老成,但也让他们明显地缺乏人生必不可少的目标感。
  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生活被纷繁复杂的内容填得满满当当,但是,一个最传统的问题——长大做什么——却是常常到了长大以后也没弄明白。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长期处于人生的一种预备状态,他们的青春期延长了。他们总在学着什么,他们总在做着什么,但总是缺乏一种坚定的行动意志。
  总体上说,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进入社会主流的欲望,但紧紧追逐时尚潮流。他们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却并不介意一种边缘状态。从宏观上来说,他们不喜欢忧国忧民,他们成长在一个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危机和灾难,所以不喜欢把一些局部的毛病理解为全局性问题。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十分积极,对时代的估计远比老一辈乐观。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他们通常不会有太强的权力欲,他们绝大多数人愿意成为工具型人才,他们愿意在一些十分具体的位子上做一些十分具体的工作,他们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
  当然,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他们也会不顾一切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他们不会像别人那样思前想后,他们觉得想做就去做,这是一件最自然的事情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追求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对于旧人类来说,目标是第一位的,只要能成功,能发达,他们并不介意做的是什么。而“新人类”则恰恰相反,他们最关心的是“这件事情自己是否喜欢”,至于这种“喜欢”来自内心天然的志趣还是来自文化消费工业的塑造,他们并不深究;至于能获得多大的名声,能赚多少钱,对于他们来说往往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深圳,有许多“新人类”开设的趣味小店、办的一人公司以及各种各样工作室等,不一定赚很多钱,做得极其投入。
  “新人类”最成功的应该算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作为个体,他们可能算不上日常所说的“公关高手”,但从整体上来说,他们的“公共关系”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内涵。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强调个人的年代,他们十分清楚哪些是公众的范畴,哪些是私人的范畴。比如说,很多好朋友,在一起很多年,却不知道对方的父母在单位里担任什么职务。什么可以知道,什么不必要知道,这已经成了他们之间的一种默契。而正是这种默契,使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观察“新人类”的生活,还有一种情景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他们喜欢在一起“疯”。这很容易让经历过插队、参军等经历的人想起那种不分彼此的集体生活。不过,“新人类”对这种集体生活已不存在那种乌托邦式的情结,他们把这种乌托邦式内容留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时常会有一些小规模的聚会,比如说一起去酒吧,一起去运动,一起外出做各种好玩的事情。总之,用他们的话是一起Happy,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玩得很疯,会不借助酒精就进入一种酒神的状态。可是,一旦离开这个特定的情境,他们绝不会对人际关系抱有太多的日常期待。
  总之,“新人类”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不定型就是他们的经典形态。本文只是一篇浮光掠影的观察手记,既不全面,更谈不上深入。而关于“新人类”更准确、更生动的描述,相信他们自己会用不断扩展的存在和延伸的历史,亲自告诉每一个人。
  
  苗凡卒,记者,现居深圳。主要著作有《智慧之旅》等。
  
  参证文本:
  霍布斯鲍姆论青少年文化
  
  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西方新潮通俗文化,其实是西方的“青少年文化”(Teenage-culture)。英国知名思想家与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一书里指出:
  现代社会中离婚、非婚生子女、单亲家庭(绝大多数是单身母亲)泛滥的现象,显示着两性之间的人伦关系陷于危机;而全球各地兴起的一股青少年强势文化,则指向世代之间人伦关系的重大转变。青少年作为一支具有强烈自我群体意识的族群,年龄层从青春期发育开始一直到二十五岁左右,已经发展为一股独立的社会动因——发达国家少年男女的青春期萌动,更比上几代提早数年。这一代为唱片业带来了巨大财富;75%—80%的总出片量——总而言之就是摇滚者音乐——全部被十四岁至二十五岁之间的消费者买去。六十年代,各种文化异议边缘分子期待的政治激化现象,也由这个年龄层的男女一手包办,天地之间,唯我族群独尊。
  青少年一族的成员虽然一直在变——通常一个人能够跻身所谓学生“代”的年限,往往只有三四年极短的时间——但是后浪推前浪,它的座位始终不空,一定有人填。这种青年自我意识增长的现象,日益为社会所觉察。而商人自是不遗余力,大肆欢迎。至于老一辈人,虽不情愿,也只有勉力接纳。青少年与父母师长之间的紧张关系升高,因为后者依然坚持将他们当作小孩看待,可青少年自己却觉得已经长成了。
  欣欣向荣的化妆品业、护发用品业、个人清洁品业,受年轻消费者欢迎不暇。因为年轻一代代表着一股极为集中强大的购买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科技惊人发展,吸收学习能力强劲的年轻人,自然比年长保守者占上风,或至少比适应能力已渐僵化的年龄层占有极大的优势。美国的IBM,日本的日立,不论其管理阶层的年龄分布如何,新电脑、新软件的设计人员,却都正当双十年华的时期。虽说这些机器程序的设计,都是以“傻瓜也能用”为原则,可是对那些不曾和新科技一起成长的那代人来说,显然比新生一代吃亏多了;孩子们如数家珍,父母却完全没有概念的新事物新知识越来越多,相形之下,父母所能教给儿子的东西仿佛越来越少。两代之间的角色,似乎来了一个大翻身。
  都市青少年文化还有一项与众不同的特质,即其惊人的国际化现象。牛仔裤与摇滚乐,成为现代摩登少年的标志,成为注定将变为多数的少数人的记号。这种现象,不独一般正式容忍它们存在的国家为然,就连前苏联的青少年,从六十年代开始至今,也纷纷追逐这股牛仔摇滚之风。有的时候,摇滚歌曲中的英文歌词甚至无须翻译,同样可以令青少年如痴如醉。此情此景,反映了美国通俗流行文化及生活方式的霸权地位——披靡全球,所向无敌。
  少年市场于五十年代中期首度被商人发现,掀起了流行音乐工业的革命;在欧洲,则彻底改变了以大众市场为导向的时尚工业的面目。英国的“十五少年潮”(teen-age boom),即在此时开始,主要基础是来自都会中骤然集中的一批收入颇丰的年轻少女,她们拥入不断扩增的写字楼和商店工作,手上可支配的收入往往比少年男子为多,再加上当时女孩子尚未染上传统男性特有的花费习惯——烟酒——因此她们用在其他采购上的能力自然更为可观。少女们“雄厚的消费实力,首先在以女性为主要对象的行业上显现出来,如女衬衫、裙子、化妆品及流行歌曲唱片等等”。至于流行歌曲演唱会广受少女的欢迎更是不在话下,她们是会场上最招人注意也是嗓门最尖的一群。
  这种现象,并不只限于工业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口都比以往年轻了。在大多数出生率始终居高不下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于二十世纪下半期任何一个时期中,都有五分之二到半数国民的年龄在十四岁以下。不论他们家族之间的关系有多亲密,生活中传统网络的制约有多强大,新一代人口如此众多,两代之间在人生的经验期望上,无法不存在一道巨大的深沟 。
  青少年文化就广义而言,成为新时代人类文化革命的母体,其内涵包括了风俗活动的规则,休闲方式的安排,以及日愈形成都市男女呼吸主要空间的商业艺术。因此这项文化革命有两个最重要的特色:一方面它是通俗的、平民化的;一方面它却又是主张废弃道德的。这两点在个人行为上尤为显著,每个人都可以“做他自己的事情”,外界的限制规范处于最低点。但在实际上,人人却又摆脱不了同辈及时尚的压力,众人的一致性反而不比以往为低——这一点,至少在同辈之间或次文化群体中是如此。
   (陈敏 摘)
  

[1] [2] [3] [4]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