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3期
所谓七十年代人
作者:张宏杰
字体: 【大 中 小】
学习英语。毕业之后,她换了几次工作。为了进著名的杨森公司,她直接拨通了西安杨森公司总裁的电话,自我推荐。总裁被这个中国女孩流利的英语和非凡的胆量所吸引,同意向人事部门介绍。后来,她如愿以偿。在杨森,她以自己的智慧、勤奋、创造性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很快升任总裁助理。在杨森一帆风顺的她却无意在此止步,她要到国外去闯荡。在拒绝了杨森的真诚挽留之后,她踏上了美国大陆。在那里,她赤手空拳干起,读书、打工。她和当地的市长直接取得联系,在当地有声有色地开展起宣传中国的活动,引起了当地媒体的轰动。然后,作为经典情节,她在美国找到了自己的白皮肤的白马王子……
这篇文章的最后,引用了这个女孩的几句话:“我要辛辛苦苦地工作赚钱,快快乐乐地周游世界。我出国的动机,除了想学三毛,更重要的是我不愿做井底之蛙。生活多美呀,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非常美的东西。我要跳出小天地,去看广阔天空,南美、北极、非洲、沙漠、海洋……”
这篇时尚文字,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自己的生命设计思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媒体时代的信息泛滥使我们的欲望空前膨胀。我们的理想和欲望也是多元的,不过其中最为有力的愿望还是去充分体验这个充满诱惑的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一个感官时代。我们这一代年青人最理想的人生设计应该是高学历之后到外企,在著名的大公司间不断地跳槽,年薪和阅历同步增长。然后,出国,然后,自己创业,还有,体验那个浮华世界的方方面面……敏锐、适应能力强、富于创造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处。浅薄和浮躁则是我们的通病。由于没有经历过什么有份量的挫折,我们的实际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要比自己想象的差。有人说我们不乏生活少思考,不乏丰富少厚重,不乏聪明少智慧,不乏新颖少深刻。这也许是一种两难的取舍。
我们是无法无天的一代,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面对纷纭变化的社会,我们感到的是自信而不是惶惑。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找到自己的机会。我们的最大共同点是不甘于平庸,在这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世界上,我们都想与众不同。随着一步步走入社会,我们开始体验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我们中的代表,丁磊、徐明等人已经开始引人注目。这使我们进一步坚信:世界是我们的。
五
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翻过,我们自信现在发生了动摇。在所谓新新人类登上舞台之后,我们蓦然发现,七十年代人的青春已经日薄西山了。我们在演唱会上不再会像小男生小女生那样尖叫,没有了半夜出去蹦迪的激情,不会有谁再去染发。接近三十岁的关口,我们发现,青春才是骄傲的理由,没有了青春,就没有了理直气壮。
原来这个世界比我们变化得更快,它的青春期远远要比我们长。在我们的热情褪色之后,它反而加快了变化的速度。在这样风云翻滚的时代,一不小心,我们已经被挤到了青春舞台的边缘,看着新新人类在扮酷,而我们却不得不渐次戴上成年人的面具,心里难免有点不是滋味。
那天电视上一个七十年代生的歌手说:我们的时代刚刚来临,然而好像又要过去了。
当然不仅仅是年龄的原因。成长环境和知识基础导致我们面对所谓新新人类时不免有一些恐慌。我们虽然没有经受过饥饿,但是还清楚地记得童年时的清贫。我们记得家里刚刚买来电视时全胡同人都像过节一样高兴,还记得这条繁华的商业街以前是一条多么单调破败的小巷。我们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一代,早期教育苍白的后果此时已开始显现。看看被称为七十年代人的余杰批评传统的方式吧,是多么的传统落后。《切·格瓦拉》在七十年代人中走红更说明了我们心底的怀旧。面对八十年代人的智力早熟和放纵任性,我们真有点未老先衰的感觉。这些独生子女虽然比我们更为自私冷漠脆弱,但是他们无疑知识基础更为合理,信息占有量更大而且更有效。
就像一个在讨论七十年代人的BBs上的帖子说的:
我也是生于七十年代的人,但我怎么感觉好像要被社会淘汰了,感到自己非常古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理解并且有点看不惯,是否我该被现代化熏陶熏陶才好,真不知其他七十年代的人有没有同感?
另一个帖子是这样说的:七十年代的人作为断裂代,还有一点不幸,就是他们的机会比较少。在他们之前,是凭资历说话,他们年轻的时候只能服从,由于太小而没有太多的机会;而当他们年龄增加,有了资历,这个社会又将变成更年轻人的天下,像比尔·盖茨那样十八岁就开始创业才会有机会,他们又显得老了,机会已经不再青睐他们。
是的,承上启下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两头不靠。我们不被上一代人认同,下一代也很快会对我们不以为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恐慌,我们才像寒冷的人聚到一起烤火一样,来讨论所谓的七十年代人。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恐慌本质上是一种错觉,任何人在青春走远的时候都会有那么一丝落寞。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忧伤,青春永远属于更年轻的一代,八十年代人的青春很快就也要被九十年代人掠走,每一代都有无法改变的弱点。我们的青春刚刚过去,而我们的时代刚刚开始。我们已经做好了全方位接管社会的准备。我们这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注定要为中国带来独特的活力,我们注定要做出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我们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个阶段,也就是到2025五年之前,中国将会进入真正的发展期,中国的质变将在这期间真正完成,而我们将亲手导演这一伟大的历史过程。我们会开风气之先,当然,也许会像胡适那样“但开风气不为师”。不过,历史毕竟是从我们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历史会永远记住我们。
但是,我们必须得抓紧时间。因为下一代已咄咄逼人。
张宏杰,作家,现居辽宁省葫芦岛市。主要作品有《无处收留》等散文、随笔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