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我在图书馆的日子里
作者:丁 三
字体: 【大 中 小】
偶然,也有亲友到家里作客,问起我的境况时,我总是冷淡地敷衍上三两句。我不能对他们说,我读了多少书,而这才是对我最重要的。现在想起来,那两年里,为了我脆弱的自尊和敏感,我确实粗暴了许多亲友的关心。我只是希望自己早些摆脱社会底层的、市井的生活,我所有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个么?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北京,北京!北京!我仿若见到了它天际的曙光。
最后的日子
公正地说,不安分的个性,还有消沉了几年的赤贫家庭,是我图书馆时期的两个必然原因。然而,如果没有家庭对我的支持,那么,我也不能想象,自己能够在那样的日子以后,还能是一个读书人,还有这样的对生活的激情。
正好是在我图书馆的岁月里,家庭进入了让每个成员都终生难忘的境地。又是我在结束图书馆以后,家庭虽然依然清贫,但总算衣食无忧了。现在,在我们家庭的第三代——我大姐的女儿,已经四岁的今天,我和大姐,一次闲话谈到图书馆时,我们,作为这个家庭的两个青年,在沉静中仍然心酸。我们那时,决心让我们的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而再也不会有像我那样的求学时代。
图书馆的日子,正是在大姐的拼死支持下,走到了尾声。“到北京去”!很难设想,没有这个鲜明而对我充满诱惑的口号,我是怎么度过那最后的图书馆日子的。每个夜晚,北京都在我的眼前,它还是模糊的、远非鲜明的,不过,通过大量的涉及北京的阅读,有一点我是始终坚信的:北京,它必定地有许多的青年。
在一个冷清的、和亲人共度的春节之后,我短暂地休息了几天。这一年小城开始禁放鞭炮,一下子淡化了春节才有的那种喜庆和热烈。那几天里,我写下了针对北京的一个计划。图书馆,图书馆。是的,我对在图书馆日子的定义,是包括了那两年不管是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寓所、施埔前路七号,还是其他的一些沉思着、勤奋着的时候。近十种学科、大约一百多种书籍的通读或选读,关于我作为一个未成年工人的阅历,近十万字手稿的写作,两年另两个月的艰苦年月,不敢有一点懈怠的日子,心灵的日渐丰富,思考的逐渐成熟,由一个倔强而懵懂的少年到一个青年,为了“那么多贫穷而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决心。那日日夜夜,是我所不能出走、不能忘记的。图书馆,它是我一个重要时期的见证。
那个在空旷的、有时空无一人的图书馆阅览室角落里的那个座位,现在还在么?那里事实上有我的一些灰色、苦闷的,然而心灵却无比自由广阔的青春。事实上,北京时期,我很难说是还读了多少书。而生活在一群优秀的、具有各自特色的青年中,话题极其广泛的交流,使我在图书馆时期的大量阅读和思考,得以总结、丰富和深化。
几个月后,我终于结束了我在图书馆的日子,带着一套替换衣服和四百元人民币,我坐上了从南方小城直抵北京的火车,来到北京。这是我的又一个时期的开始。
(根据1996年6月的旧稿整理而成)
丁三,作家,现居福州。主要著作有《蓝衣社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