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4年第4期

透过《大象》看美国校园枪击案

作者:沙 蕙

字体: 【


  这样设计是用心良苦的,通过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单元,告诉你一种孩子的生活状态,他们有交叉有重叠,这种交叉和重叠使影片还原成为事实本身。观众于是进入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在这样的校园和这样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每一个人都需要挣扎和作战,和自己和周遭的环境作战。每一个人因此都有可能成为枪击案的受害者,每一个人也都能给自己找到理由施行暴行。
  但是在影片中,导演把问题主要集中在了埃里克一人身上。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平铺直叙中你可以看到埃里克身处的困境。在他这里,成长变成了一道无比艰苦和孤独的难题。
  最初他在课堂上受到来自几个方向的学生的攻击,他坐在一个单独的角落里,受到攻击之后只是平静地来到洗手间擦去衣服上的污渍,他的表情说明,他经常受到类似的攻击,歧视对他来说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紧接着他进入餐厅,却并不是像其他学生一样来就餐的,他拿出一个小本子记录,四处张望,眼睛里没有好奇,只有一种踌躇满志的兴奋。一个女孩随口问他在做什么,他轻声却得意地回答说只是一个计划,你很快就会知道的。这句话显示的是他的潜意识,就是说他很可能处在一个被人忽视的无关紧要的地位上,当他打算做点儿什么的时候,除了直接的情绪上的目的以外,还包括满足一种引起重视的虚荣心的愿望。人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孩子不受重视,他就会想办法通过非正常的渠道和手段争取那种重视。
  这个环节当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引起重视,就是埃里克一个人走在餐厅中央的时候,周围的人声鼎沸忽然变成了一种超声波似的噪音,在干扰他的头脑和思绪,他用手捂住耳朵,眉头紧皱,看起来十分痛苦和挣扎的样子,显然地,在人群中他会感到强大的压力,感到不自在,感到一种逼仄的恐惧。这表明他内心的自我封闭,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以及一种发自心底里的反感和对抗的姿态。
  之后他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喝水,弹琴,打游戏。我们看到一曲终了时他用手指对着琴谱用力地一挥,显示出内心深处潜藏着的强烈的莫名的仇恨。毫无疑问这些仇恨是需要发泄的,它们在他的心中已经累积了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寻找出口。于是我们看见他的朋友阿莱克斯摆弄他的笔记本电脑,那电脑里储存着他刚玩儿了一半的电子游戏“雷神之锤”,是最流行的暴力游戏。
  这是整场演出最经典的一个镜头。从这里开始闻到血腥的气味。可是画面内却异乎寻常的宁静。第四十四分二十三秒。卧室内,看起来内向文静的男孩投入地弹奏《致爱丽丝》,舒缓的音乐里,镜头逆时针转动,细腻匀速掠过每一处细节环境:台灯、奖杯、高窗、内室、墙壁、素描画、杂乱的床铺、衣柜壁橱、又一个墙壁、又一个素描、钢琴、卧室门口,阿莱克斯进入。镜头又一个顺时针转动,再次掠过那些场景,停在阿莱克斯聚精会神注视着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无声,灰茫茫的一片,一个又一个人的背影,一个黑洞洞的枪口,血淋淋地射杀着游戏中每一个正在逃逸的目标,开枪,目标倒地,两只脚朝天立着——电影画面再次停滞几秒钟,而同时《致爱丽丝》仍在继续。最后一个音节结束,埃里克狠狠地竖起两个手指,你看不见他的表情,镜头隐藏在他的背后,但那单薄的背影显得异常地绝望和愤怒。
  那一夜,风起雷动……
  第二天两个中学生出发去学校之前,像往常一样在家里吃早饭。画面里对埃里克父母的处理耐人寻味,没有出现父母的脸,当然更没有表情,上班之前的叮嘱也没有太多感情色彩,两个孩子只是随意开了玩笑,除了表现他们去杀人之前内心相当平静,没有丝毫犯罪感的不安之外,还可看出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淡漠而隔膜。他们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却没有任何的交流和沟通,那个孩子的心的门是关着的,朝向外部世界的门,包括朝向父母的门都是紧紧关闭着的。透不进一点光亮,也找不到一点缝隙。
  出发之前还需要交待一个情节:埃里克走进半透明的洗澡间,阿莱克斯也脱掉衣服走了进来,水流冲了下来,听见埃里克对阿莱克斯说,我可以吻你吗?我还从来没有吻过任何人呢。阿莱克斯向他凑去,两人在水流中拥吻。这是让人心酸的一幕,让人无法痛恨那少年凶手的一幕。这绝对不是加斯·范·桑特在刻意地渲染他的同性恋价值取向,当两个赤身裸体的少年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绝不是同性恋的话题,而是孤独,两个孤独的孩子无助地拥抱在一起,相互取暖。这就是那个动作的全部意义。
  现在他们上路了,意气风发地,去执行他们制定得周密而详尽的计划,从网上他们订购了最新式的枪支弹药,很快就运来了,一切进行得畅通无阻,轻而易举。然后他们走进校园,遇见了约翰,和他擦肩而过。他们走进图书馆,这个时候米歇尔正在做兼职管理员整理图书,伊莱亚斯来借阅摄影资料,安静的空间里响起拉枪栓的声音,伊莱亚斯本能地举起照相机,米歇尔惊讶地张大了嘴,他们是最先被杀死的两个人。
  他们枪法准确,弹无虚发,百发百中,所到之处全是尸体。教学楼里立刻成为人间地狱。所有人哭喊着逃命,乱作一团。他们却丝毫不为所动,直到杀得累了,埃里克还跑到餐厅里喝了一杯学生逃跑时剩下的饮料,这个细节也是刻意安排的,据说是从当年科伦拜恩枪击案现场闭录电视里的实况录像中照搬过来的。
  结尾是异常冰冷的,那声枪响最让人胆战心惊,毫无思想准备地,阿莱克斯死在了一个小时以前还和他亲吻拥抱的同伴手里,导演的目的其实不在于消灭阿莱克斯,而是为了表现埃里克的毁灭,他端着枪一个人在空荡荡的走廊里一路小跑,嘴里念念有辞,那是悬崖边缘上奔跑的一只惊马。
  最后一个镜头让他发现了内森和凯丽,他举起枪,阴冷地笑着,同时用磨蹭时间来嘲笑对方。不要轻易放过这个画面,这是他内心崩溃的总结,他看见了别人的爱,这是他至死也没能得到的,他将在绝对的孤独中死去,没有人陪伴在他的身边,而内森又是他的同班同学,目睹了他的受辱过程,他的幸福里就有他的耻辱的记忆。
  没有写他杀死那对情侣,但毋庸置疑他杀死了他们。他必须杀死他们,他们就是这个世界最后的代表。他杀死了他们,就对整个世界复了仇。
  好了,这就是故事的核心部分,到此为止,终于明白电影《大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推导出这样一个杀人公式,可以看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化学反应公式:歧视+孤独+青春期的敏感+与成人关系的隔膜+教育的失败+暴力游戏+媒体中的暴力宣传+性冲动+爱的渴望+仇恨+愤怒=杀人!
  注意,这是一个公式,就是说它有着普遍适用的可能性。今天可能是埃里克和阿莱克斯,明天可能是米歇尔,也可能是约翰,因为在埃里克身上存在的问题在约翰、米歇尔身上也同样存在着。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父亲开车送约翰去学校报到,车到一半出了故障停了下来,约翰要求父亲下车,两人交换位置,父亲坐到了驾驶副座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从约翰对父亲的命令态度可以看出父亲在和儿子的关系里是处于劣势的,他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父亲的尊严,甚至显然由于软弱和无能处在儿子的下风。在这个地方父子的关系发生了错位,父亲试图和儿子攀谈,建议他可以到景色秀丽的太平洋小岛上度假,儿子的回答说我已经去过了,停了几秒钟之后又反问父亲,你还没去过吧。父亲有些尴尬地回答,没有。这样的父子关系是有明确的指向意义的,它被放在影片的最开始,实际上是对整部影片中成人社会和孩子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比喻。面对着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孩子的社会,成人暴露出来的就是无知,无能和不知所措。
  除了约翰的父亲,在影片中另外一个和孩子们发生过一些交流的就是校长洛斯先生。他一共出场两次,第一次是在开始部分,约翰刚进学校,洛斯先生就厉声厉色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质问他为什么开学报到迟到了。约翰自始至终未发一言,他只是用毫无表情的一张长满雀斑的年轻的脸盯着洛斯,两人发生了长时间的对峙。最终还是洛斯先生放弃了,他叹了口气让约翰离开,这再次印证了约翰父亲隐喻的那种关系。而约翰离开之后独自一人来到休息室,捂着脸无言地哭泣,看得出来,和成人世界的隔膜给了他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没有人能帮助他,他只能独自承受。
  

[1] [2] [3] [5]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