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6年第1期

释读沈从文土改期间的一封家书

作者:张新颖

字体: 【


  这封信接下来就是对现实的批评。一是说向优秀传统学习,容易公式化,“因为说的既不明白优秀伟大传统为何事,应当如何学,则说来说去无结果,可想而知”;二是关于中学语文教育,比较具体:“近年来初中三语文教科书不选浅明古典叙事写人文章,倒只常常把无多用处文笔又极芜杂的白话文充填课内”,他指的主要是“时文”,“如仅仅用一些时文作范本,近二三年学生的文卷已可看出弱点,作议论,易头头是道,其实是抄袭教条少新意深知。作叙述,简直看不出一点真正情感。笔都呆呆的,极不自然。”语文教育同时也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笔只能是“呆呆的”。这封信不见结尾,残存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
  
  简单的结论
  
  以上对这封家书的释读,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以沈从文同一时期的其他书信来解说他关于夜读《史记》的文字。夜读《史记》的文字只有千余,从其他书信征引的文字则大大超过这个数字;而且,全篇所有征引文字都是沈从文自己的,这也是有意为之:从沈从文来理解沈从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至少,在理解沈从文的所有方式中,从沈从文来理解沈从文是个基础。就目前而言,这个基础工作仍然没有做得很好。
  那么,经过这样的释读,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概括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当沈从文深陷困境的时候,他自觉地向久远的历史和传统寻求支撑的力量。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学的困境和个人的现实困境,这两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体的。他的文学遭遇了新兴文学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他个人的文学无以应付,就是他个人的文学所属的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也遭遇尴尬,也就是说,他也不能依靠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来应对新兴文学;况且,他个人的文学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的主导潮流,也并非亲密无间。但他又不愿意完全认同新兴文学和新时代对文学的“事功”要求,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来救助和支撑自己。一直隐伏在他身上的历史意识帮助了他,他找到了更为悠久的传统。千载之下,会心体认,自己的文学遭遇和人的现实遭遇放进这个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之中,可以找到解释,找到安慰,更能从中获得对于命运的接受和对于自我的确认。简单地说,他把自己放进了悠久历史和传统的连续性之中而从精神上克服时代和现实的困境。
  (注:所有引文均出自《沈从文全集》)
  
  张新颖,学者,现居上海。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双重见证》等。
  

[1] [2]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