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6年第4期

概念陷阱与思维误区

作者:姚国华

字体: 【


  可见,法国人崇尚东方,以为是用中国文明开启西方智慧,而实际上他们是自己在改造自己。也就是说,真实的启蒙并不是借助外面的光芒来照耀自身,而恰恰是智慧的自我觉醒,自我启迪。在其他讲座上,我还重点讲到,西方文化的源头主要是希腊哲学、犹太信仰以及通过中世纪的融合,所形成的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西方文化固有因素的自然萌发。所谓启蒙,就是理性主义的思维内核,从信仰外壳的束缚下,一步步萌发、生长。
  关于这一点,德语中相应于“启蒙”的词是 “Aufklaerung”,比较清晰地揭示了它的本意,与英语、法语中启蒙的意思不一样,它指的是自我成长、自我发育、自我进步的过程。但是,当今大多数中国人理解的启蒙,知识分子鼓吹的启蒙,基于认定中国人的现状是蒙昧、黑暗、落后的,需要用外面的光芒来改造自己。说穿了,就是要以西方的先进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这种启蒙,一厢情愿地将所谓先进的思想灌输进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走向“光明”,这与西方原创的启蒙完全是两码事。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受动的,在所谓的光明面前,只不过是一个被改造的对象。这种启蒙恰恰造成了今天中国的许多平庸,并因此被动、挨打。
  中国人越来越缺乏创造力,越来越丧失个性,越来越没有了主动能力,“启蒙”观念上的陷阱,可能是根源之一。
  我继续讲第三个词语,“现代化”。
  恐怕从未有人怀疑,“现代化”一词背后也有一个陷阱。稍微有些汉语语感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化”呢?不是某个东西、某种状态,却要变成那个东西、那种状态。因此“中国现代化”就意味着,中国人如今并不是在现代。在座各位,2004年4月4日的这群北大学子并不是现代人,是古代人,或者中世纪人。现在的中国人不算是现代人,只能算是古代人,所以才要现代化。显然,这是一个时间的混乱。实际上“现代化”概念与“封建”概念,它们立足的时间观是一致的,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的现在才能算作现在,他们的现代才算现代;而中国人的现在只相当于他们的过去,我们的现代只相当于他们的中世纪。这种思维的实质,就是取消中国人的时间坐标。
  我发现,二十世纪人类思想领域内有两个极具有戏剧性的变化。上世纪初,也就是1905年,爱因斯坦在自然科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简单概括就是:打破统一的、绝对的、纯粹数学意义的时间坐标,建立相对的、多元的、以物质运动体系为尺度的时间坐标。这意味着,时间成为一个相对性的坐标,不可能脱离物质体系而存在。曾经有个小伙子对爱因斯坦说,他的相对论太抽象太深奥了,爱因斯坦就打了个通俗而有趣的比方:如果你不得不与一位嗦嗦、空洞乏味的老太太说话,这时一分钟好比一个小时那么漫长;如果你跟自己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亲密,一小时却如一分钟那么短暂。这就是说,时间是以每个主体的不同状态来决定的,不同主体之间不存在一个绝对同一的时间坐标。
  可是,同样是在二十世纪,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在社会科学里,却有一个恰恰相反的转化。原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坐标,有不同的历史纪年方式,如太阴历、格里高里历、黄历等。但到了二十世纪末,全球却完全认同了一种统一的、一元化的时间坐标。当二十世纪最后一天到来的时候,全世界都在激动,新千年第一天的曙光从太平洋上升起,无数度假者、旅行家、新闻记者站在那里狂欢,并感染着全球,人们觉得这一天与众不同。可是,这一天真有什么特殊吗?它什么也不是,只是西方纪年的偶然设置,造成了这一天的特殊。而且我们知道,这种历法的二月份通常少两天,而七、八月份却连多两天,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不过是因为奥古斯都的生日在八月。二十世纪末期,与自然科学的相对时空观相反,全世界人民在社会生活里追逐着同一个时空,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现代化”与“全球化”。
  有人说,不管你汉语里面“现代化”一词有什么荒谬,用它来代表西方现成的“Modernazition”总是可以的吧。
  英语里“Modernazition”当然没有汉语这样的时间错乱。直接从词意上理解,它是指时尚化、新式化、流行化,统指人们生活里冒出的最新事物,这似乎是一种外在的、偶然性的倾向,每种文化都会有其现代化。如果这样理解,那是一种错觉。
  西方文化的“Modernazition”在近代以来有内在的必然性,这种时尚不会出现在其他民族及其文化里,至少不会在其他文化里自然生成。它是由古代希腊文化里奠定的理性思维,在基督教文明体系里孕育,在近代宗教改革后重新萌发而成的。
  因此,“Modernazition”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对普遍理性的确认,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这种文化现象,一方面没有普遍的必然性,并不是所有文明都有。另一方面,它在西方文明里有它的内在必然性,不是偶然出现的。
  但是,平常在研究者的视野里,尤其是非西方民族追赶西方文明的思维里,“Modernazition”只是一种文明现象,亦即文化外化的现实存在,只是经济、政治、军事、法制及日常生活里呈现出来的东西。中国有那么多人研究所谓“现代化指标”、“现代性内涵”,无非对西方现实的静态归纳。如科学技术、法律制度、权力结构、社会管理、市场流通、城市消费、传播方式等等。
  这就是说,即使是西方语言背景上的“Modernazition”,我们的理解也容易陷入误区:只看到它的现实结果,并视为普遍而必然的全球化目标,却看不到它特殊的文化基础与渊源。这,也就是非西方民族“现代化”的被动性根源。
  
  关于这一点,台湾大学哲学系的王小波教授,说得很有趣。我跟他有过一次对话,我谈到这三个词语背后的错乱,他表示赞同,不过,他对“启蒙”还是持肯定的看法。他说,“封建”是共产国际送给中国的;而“现代化”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送给全世界的。当年,共产国际的东方执行部,为了让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跟着它走,就说既然人类都要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比你们高级,而我们苏联,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到了社会主义阶段,所以你们看着办,到底是跟着西方走,还是跟着我们走?跟着我们走,你就可以跳跃一级。于是,我们就自觉将自己定位为封建社会,在苏联老大哥的带领下,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迈进。
  “现代化”这个词语呢,有这么回事。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有个亚洲基金会,目前仍然存在,它资助了一次第三世界的大会,在韩国的汉城,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问题。从此以后,现代化一词,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亚洲基金会的后台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当时的意图是在文化上领导世界潮流,怎么领导呢?当年,西班牙人征服一块地方,要把那里伊比利亚化;英国人征服一块地方,要把那里英吉利化;荷兰人征服一块地方,要把那里尼德兰化;法国人征服一块地方,要把那里法兰西化;德国人征服一块地方,要把那里德意志化。现在,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强国,美国人没有太大的底气说,让全世界都美国化。美国的主流就是西方文化,而它又是一个大杂烩。所以,它干脆选择了一个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词语,不叫美国化,叫时尚化、新潮化。但说穿了,就是美国化。我们的学者在“现代化”、“现代性”上做了那么多的研究,定了那么多的指标,其实都是虚构出来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大家都跟着美国人、欧洲人走。
  

[1] [3] [4]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