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蒋介石诔词说屑

作者:安淑萍

字体: 【


  司法院院长居正,也是蒋要拉拢去台湾的国民党高官。
  居正(1876—1951)号觉生,别号梅川居士,湖北广济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1916年到山东组织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任总司令,占潍县,攻济南。在这段期间,他手下有一位参谋长,就是蒋介石。所以,在国民党的伦理中,居正是蒋介石的上司和前辈。可是,在1930年,蒋怀疑居正与许崇智等在上海运动第五师师长兼上海警备司令熊式辉反对他,将居正拘押。到九一八事变后,居正才获自由,又莫名其妙地被蒋推为司法院院长。1948年居正又上了蒋介石的当,参加总统竞选,成为蒋的陪选花瓶,受到黄埔系的奚落和为难。令他窘迫不堪。吃够苦头的居正,发誓再也不上蒋的当了,并对前来劝说的人表示坚决不去台湾。
  蒋决定亲自前往劝说,而且很有信心。
  相见后,蒋殷殷探问居正与夫人的身体健康,又提出去居正父母的坟上扫墓。这在当时的军政形势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这一句话,却勾起居对往事的回忆。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玉病逝于溪口,蒋在家依礼守制葬母。居正、戴季陶、陈果夫等人赶来,为蒋母治丧,居还题写墓碑,当时作为居正下级的蒋十分感谢,仔细珍藏。1934年,居正父母归葬,蒋得知亲笔题写碑文,致送赙仪金。后来居正的女儿想赴美留学,因没有名额,还是蒋出面解决的,临行前,蒋又赠款相送。
  1942年5月3日,居正的长子居伯强在西安患脑膜炎去世(曾留学欧洲,专治陆军,时任某集团军装甲兵团团长)。蒋于5日得知,立即电唁居正:“居院长觉生先生大鉴:惊悉伯强世兄病逝西安,英才甫展,而遭殒盩年,悼惜何巨!先生遽此丧明之痛,自必伤悲逾恒,务望勉遗悲怀,善自葆靖。适有会议,不及亲趋握谈。谨电致意,惟得鉴纳。蒋中正叩,鱼。”
  想到这些,居正坚决的心软了下来,对蒋的态度也变了。最终,蒋没有去扫墓,居正却跟着蒋到了台湾。
  1951年11月23日,居正在台北家中去世,年76岁。蒋以“硕德丰功”挽之。还组成了以陈诚为主席的治丧委员会,为居举办隆重的大殓典礼和公祭仪式,蒋亲自宣读祭文。
  居正年长蒋10岁,可是一家三代有4位在去世后,得到蒋的诔词,成为蒋诔词史上的奇闻。而诔词艺术在蒋的权谋驰骋中,得到又一次极致的发挥。
  
  迟到的褒扬令
  
  蒋介石是一个工作勤奋、做事认真的政治人物,由他处理的文件一般会很快有结果。对于著名人物的去世,他都会很快作出反映,根据其官职地位、社会影响,或是写祭文,或是发唁电,或是“颁”挽联,或是“赐”挽额。但有时也会因种种原因,拖延很久。
  1942年9月,在抗战最紧要的关头,蒋不知想起了什么,忽然提出对去世13年的梁启超给予宣传和表扬,并建议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10月3日,对梁启超的“褒扬令”行文通令全国。
  汤毅生1948年在河北昌黎被解放军俘获,1953年6月判死刑。在台湾的汤毅生同僚旧友得知后,向蒋提请褒扬,蒋因不明情况,不敢贸然处置(此前曾发生蒋为活人写挽联的奇闻,令蒋十分尴尬),直到1964年6月10日才下达对汤的“褒扬令”。又如戴民权,1940年5月在河南遂平与日军作战牺牲,年49岁。29年后,即1969年9月18日,其家属才得到蒋颁发的“褒扬令”。
  此外还有罗福星,也是29年后才“荣享”蒋的“褒扬令”。
  罗福星(1884—1914)广东嘉应人,生于印尼。1903年随祖父来台湾,从事反清活动,结识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人,1907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1912年11月,奉孙中山的派遣,至台湾筹设同盟会支部,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因消息走露,以罗为首的700多人(其中不少为台湾人)被日本殖民当局逮捕。1914年1月3日罗被绞杀。
  蒋到台湾后,为笼络台湾地方人士,也为强调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观念,先后对台湾或与之有关的牺牲烈士给予表彰。1953年4月30日蒋以“总统”名义颁发对罗福星的“褒扬令”。
  迟到时间最长的,是1896年去世、以行乞办学而著名的武训。蒋对武训非常尊崇,他在家乡溪口创办武岭农校,有效仿武训之意。多次对学生训话提到武训,大加褒扬。1934年正值武训诞辰97周年,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发起纪念活动,蒋在何的宣传册上题词:
  “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材之业,以不学之身,而遗淑人寿世之泽。呜呼,先生独行空前,人孚义叶,久无愧于艰苦卓绝,世之履厚席丰而顽鄙自利者,宁不闻风而有立。”
  以后又几次题额,但“褒扬令”却是在武训去世42年后,即1938年3月28日,才批准国民政府颁发。不久,蒋又把“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材之业;以不学之身,而遗淑人寿世之泽”作为对武训的挽联。
  公葬耶?国葬耶?
  1937年2月17日晚11时,国民党军委会办公厅主任朱培德,因注射德国进口的补血药引起血液中毒去世,年49岁。
  朱培德(1889—1937),云南盐兴县猴盐井人。1914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曾跟随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又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被孙任命为大本营巩卫军军长兼大本营参军长,代理军政部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可以说,朱的早期经历,远比蒋显赫。以1925年廖仲恺葬礼为例,当时挽联、花圈的陈列,是以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为序,第一位是汪精卫,第七位是朱培德,而蒋仅以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名义,列第26位。
  蒋第一次与朱见面,印象极好,在日记中称他是一个值得交往血性汉子。然而真正共事后,两人不断发生摩擦,导致朱两次公开武装反蒋。蒋通过纵横捭阖的权谋,掏空了第三军,最终军长也换成了他的心腹,朱不得不屈服于蒋,成为无一兵一卒、为蒋所驱使、调节各种派系矛盾的幕僚。
  2月17日上午,蒋根据报告,偕夫人宋美龄到医院探视朱培德,当时朱神志尚清醒,还向蒋请假10天治病。蒋听到此言,感念他的敬业,不禁悲从中来,不但恳切慰问,还要留院陪伴,经其他人劝阻才离去,却让宋美龄留下,与各位委员共同陪伴床侧。当夜11时,朱培德“膏肓不治”而殁。
  2月20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仁孝殡仪馆为朱培德举行大殓,蒋送挽联:“竭毕生股肱,心薺之劳,委身以事,片语不及私,只留得党史元勋,声名盖世;值国事震撼,危疑而后,来日大难,万端方待理,更谁共仔肩重任,哀感移时。”并且“凭棺痛哭失声,余人均伤痛落泪”。
  作为国民党元老、孙中山所倚重的军事将才之死,国民党高层一致认为应予国葬。然而3月2日,蒋在行政院会议上发言说:“朱上将努力革命,效力党国——赞襄勤劳,持躬廉谨,洞明大体,不慕虚荣,尤为全国军人同心钦敬,综其一生,功在国家,实应国葬。惟每值国葬,糜费公帑,为数甚巨。朱上将生前淡泊明志,精忠为国,决不愿虚耗国力。故余亦体此心,向政府提请公葬。”最终行政院通过蒋提出的公葬提案。
  但是,蒋介石此举在第三军上下却掀起一阵怨声,朱培德生前密友汪精卫、李宗仁、白崇禧等都表示了不满。汪精卫对蒋说:“益之在世行年四十有九,从军三十有一啊,悲哉壮哉!痛哉惜哉!”汪妻陈璧君也找到蒋,捶胸顿足为朱讨公道,声泪俱下地说:“朱不国葬,谁也不配国葬!”
  在此情况下,蒋也不好坚持了,作为公开反对过自己的人毕竟已经屈服,而且已经死了,他不能让活人再借此反对自己。3月13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实行国葬,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
  

[1] [2]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