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蒋介石诔词说屑

作者:安淑萍

字体: 【


  蒋介石是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有许多拉拢部下、恩宠乡党、化解政敌的方法,如金钱收买、封官许愿、结交金兰、赠送照片、夫人外交、挑拨离间、资送留学等。但是他运用得最好的一手,以代价和所起作用的双项标准衡量,就是抓住别人的“生死问题”做文章。所谓“生”,就是生日,蒋为其父辈或本人送贺幛、赠寿礼。“死”是死后,也就是为死者厚葬和致送诔词。有时两者交替运用,有时延续不断,或因时而做,或因事而为,十分有效。也可以说,别人的“生死”问题,是他权谋驰骋中的难得机会,是他拉拢、安抚、策反、瓦解异党的两大法宝。如果他认为某人可资利用,首先在这“生死”方面寻找突破口,因为这两种方法最省钱、最简单而又影响久远。
  在“生死问题”上,他运用最好的,又是“死”的方面,即“颁赐”诔词了。的确,要想全面了解蒋介石,最好涉猎一下他的诔词,以及诔词在他纵横捭阖的权谋中的作用。
  因中国人素来讲究孝道,蒋为其父母撰写诔词,对其感化作用十分重要。
  这里所说的诔词,是一种广义的范围,包括祭文、唁电、唁函、悼词、挽联、挽词、挽额、挽诗、碑文、“旌忠状”、“褒扬令”、“公祭令”、“国葬令”、“公葬令”、告殓文、启灵文、通电、通告,以及谈话、演讲等等。
  
  “贻厥孙谋”
  
  1933年9月,在湖北省广济县一个名为西官坝的乡村,有一位92岁高龄的老妇人驾返瑶池。然而她的瑶池添座,却引起国民党高层的格外关注,包括蒋介石、林森、张群、孔祥熙、戴季陶、吴铁城、于右任、吴稚晖、何应钦、黄郛、刘峙、何键、居正、吴国桢等在内的数十人,先后为她题写诔词致悼。一时间,西官坝村乃至整个广济县都为之震惊。
  这还要从老夫人的孙子刘文岛说起。
  刘文岛(1893—1967)幼读私塾,17岁入保定军校,当时恰好发生校长蒋百里不满段祺瑞专断而自戕事件。刘文岛站在蒋百里一方,被军校作为替罪羊开除,蒋百里认为刘的处境是因自己受牵连,动了恻隐之心,资助刘于1918年留学法国。1925年刘回国,在黄埔军校工作,成为校长蒋介石所赏识的人才。1927年5月刘任国民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8月蒋下野,以“誓与领袖同进退”为信念的刘文岛,也提出辞职,更加得到蒋的信任。1928年刘任汉口市长,因受到何成浚的排挤,被蒋外派,于1931年9月16日任驻德国公使,1933年9月13日转任驻意大利公使。当时,蒋正热心于争取德、意两国的军事专家的帮助,因此对刘很重视。
  恰在刘文岛离任履新的交接之际,祖母张氏病故,家人电告速速回国服丧。国民党中央认为:当此关头,不可“以私误公”,蒋介石更是坚持此议,婉拒刘文岛的“告假”请求。为安抚刘家和刘文岛,在蒋的带领下,中央大员纷纷为老妇人撰写诔词,因他们对张氏并不了解,所以诔词大多为4字的挽额。当刘家接到蒋的挽额“贻厥孙谋”,先是吓了一跳,后来陆续接到国民政府的唁电及政军要人致悼之后,才知刘文岛不能回国,即于次年元月将老人安葬。
  到1934年,处理完交接诸项事务后,刘文岛几经申请,于9月返国扫墓。4日船到上海,5日赴南京述职,拜见林森。6日转牯岭见蒋介石,蒋赠500元香火钱,并嘱代自己扫墓。9月21日刘再次谒蒋,这次的拜谒促成他官职的升迁:同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刘由驻意大利公使升格为驻意大利特命全权大使。
  刘文岛在民国时期的外交界,有两件事值得自豪,一是与希特勒斗酒,使其大醉;二是他赴任伊始,提出让墨索里尼接驾。这在弱国无外交的当时,足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了。
  就在刘文岛春风得意之际,发生一件让他“臭名远扬”的事件。有一次,某报发布“时人行踪”消息,将他的“刘大使”错印成“刘大便”,于是举国哗然,以至于他由此得了个绰号——“刘大便”。由于报社在更正中说这是“技术差错”,国民党政府无可奈何,蒋介石也哭笑不得,刘文岛更是有“臭”难言。
  34年后,即1967年6月11日,刘文岛在台北病逝,年75岁。11月3日蒋介石明令给予褒扬,成为蒋近60年诔词史上祖孙“同享哀荣”的少有特例。
  
  忠夫烈妇相成忠杰
  
  1940年5月1日,张自忠在枣宜战役中英勇殉国,年50岁。
  这是自抗战以来战死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深为张的忠勇所感,在震惊、悲痛之余,急电前线: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当张的灵柩运抵重庆,蒋亲自到码头迎接,并上船扶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据史沫特莱记载,此后,蒋的办公桌上开始摆放张的遗像。5月28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为张举行隆重葬礼,蒋介石率文武百官出席,亲自主祭。但是,蒋没有为张自忠题挽联,除祭文外,仅以“忠烈千秋”挽额悬之于会场中央。后至7月7日抗战纪念日,国民政府颁发对张的“褒扬令”。
  1943年5月,在张自忠殉国3周年之际,蒋介石又发起纪念运动,并派张治中为代表前往北碚墓地致祭。这次蒋为张将军题写了挽联:“大仁大义至勇至忠,江河万古国士之风。”
  1947年5月10日,国民政府再次对张给予褒扬。
  在张自忠转战各地时,夫人李敏慧在上海养疴。当张将军殉国后,家人极力对她隐瞒,唯恐有碍病愈。8月10日,女仆不慎,偶泄事实,李夫人得知噩耗,悲痛万分,绝食7日,于8月17日泣血而逝。消息传来,震惊各界,人们无不为“忠夫烈妇,同出一门”而感叹、激奋。
  在张自忠殉国半年后,即同年11月21日,各界在重庆又专门为张夫人举行追悼会(据说这是蒋介石为殉节而举行的唯一一次),蒋亲笔题额“相成忠杰”;并明令予以褒扬,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单独立传(据说这是国民政府设立国史馆后,第一位单独立传的女性),成为因殉节而受蒋诔词的一个特例,同时也是夫妻“同享”蒋诔词中,最为悲壮的一个典型。
  
  为郭朝沛“赐”挽联
  
  郭朝沛是郭沫若的父亲。
  1927年,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郭沫若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对蒋痛予谴责,遭到蒋的通缉,被迫流亡日本。至此他摒弃政治,对国内的一切政争不闻不问,一心研究甲骨文,并卓有成果,以《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契粹编》等巨著饮誉海内外。抗战爆发后,郭沫若潜回国内参加抗战。那时国共已经开始第二次合作,在陈布雷的运作下,7月30日国民党取消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
  吴稚晖介绍郭沫若前往南京去见蒋介石。9月24日,在陈布雷的陪同下,郭沫若与蒋见面,回去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文中对蒋的抗战决心给予高度肯定。蒋对郭的“才华和影响力”也很欣赏,表示:要设法帮他把散在欧美各国的、有关中国古器物学的材料搜集起来,供他研究。还要给他一个“相当的职务”。后由蒋授意陈诚,邀请郭沫若出任国共合作成立的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抗日的宣传工作。
  1939年7月5日,郭朝沛在四川乐山以86高龄逝世。10日,郭沫若在《中央日报》头版刊发“哀启”,称“先严膏如公寿终”,表示要“匍匐奔丧”。11日,郭偕夫人于立群返乡前,提出辞去第三厅长。陈诚不敢做主,请示蒋介石,蒋没有批准,还是用老办法,致送挽联:“耄寿喜能斵,忧时何意成千古;中原终克定,告庙毋忘慰九泉”悼之,以示“恩宠”,从而化解了郭的辞职请求。
  何应钦也送挽联:“市隐然圭,医鸣华扁;身怀成德,子尽达才。”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