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毛泽东与中国铁路(连载二)

作者:赵向红

字体: 【


  1975年1月5日,毛泽东圈发中共中央1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月8日,在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委员。经历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内乱,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先后作出“还是安定团结为好”、“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为恢复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指明方向。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成为全党工作的中心。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中,从1975年2月起开始代替重病的周恩来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他大刀阔斧地治理整顿“文革”留下的混乱局面,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在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万里出任铁道部部长。邓小平以整顿铁路为突破口,组织王震、谷牧、万里等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提出了要坚决贯彻安定团结的方针,加强铁路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指挥,加强党委对铁路工作的领导,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确保安全正点,整顿铁路运输秩序,同各种破坏行为作斗争等五条决定。1975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著名的中发?眼1975?演9号文件迅速下发到县团级。这一文件有力地推动了铁路及各行各业的治理整顿。
  
  
  1960年4月毛泽东专列视察上海,途经蚌埠车站时走下列车,与乘务员亲切交谈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的铁路整顿迅速展开。新任铁道部部长万里率领工作组奔赴各地,对问题严重的徐州铁路分局等集中力量逐个整顿,通过发动群众,铲除派系,严肃纪律,在较短时间内,使影响铁路畅通的派性问题得以解决,运输秩序稳定,客货运量增加,列车正点率提高。到1975年末,全年铁路货运量比上年增长了12.7%,基本建设速度加快,新增营业里程比上年提高19.3%。
  
  关心中国铁路的牵引动力革命
  
  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1956年,铁道部制定了《铁路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技术改革的中心环节是牵引动力的改造,要安全迅速地、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1958年,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巨龙型”和电力机车“6y1型”相继实验成功。
  1963年,经党中央、毛泽东批准,成立了“国家大功率牵引动力内燃化、电力化领导小组”,制定了3年规划,确定了大连、四方、戚墅堰3个研制基地,内燃机车投入批量生产。
  文革期间,毛泽东对铁路牵引动力内燃化的进程仍然给予特别的关注。1969年3月31日,毛泽东接见了二七机车车辆厂代表,听取了这个厂“抓革命、促生产”的汇报。他对二七厂是否上马内燃机车的问题作出批示:“当前以修为主,制造为次,可以搞点实验,方向要往这上走。”毛泽东的指示给予铁路机车车辆系统的广大职工以巨大鼓舞,全路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得以发展。
  1969年9月26日,第一台东风4型内燃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制成。该车装车功率2426千瓦,是中国研制的第二代内燃机车中最先定型的机车。20世纪末推出的东风4D型内燃机车,代表更先进水平,成为中国铁路大提速的货运主力机车。
  
  火车头上的永久纪念
  
  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于湖南湘潭的韶山冲。他的诞生地和诞辰纪念日,已经作为“火车头”的名字和车牌号,永远镌刻在中国铁路的历史上。
  “1893”为“主席号”机车的永久牌号。
  被称为“中国铁路第一车”的“毛泽东号”机车,也被铁路人亲切地称为“主席号”。1946年“毛泽东号”命名时的原车是一台蒸汽机车,车号为ㄇㄎ1—304号。1971年,蒸汽机车退役,“主席号”换型为国产东风4型内燃机车,车号为0002号。1991年8月29日,“毛泽东号”机车再次换型,配属为大连机车车辆厂最新研制的东风4B新型内燃机车。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李森茂提出:随着铁路牵引动力科技的发展,“毛泽东号”不断换型,配属更为先进的机车成为必然趋势。“车牌号”是一部机车的形象代表和无形资产,“毛泽东号”的机车可以换代,车牌号则应确定一个永久不改的号码,这样有利于对这一先进典型的宣传。据此,铁道部决定以毛泽东的生辰年号“1893”作为“毛泽东号”的永久车号。2000年12月26日,“毛泽东号”机车再次换型,配备东风4D型大功率内燃机车,金灿灿的铸铜车牌号“1893”,镶嵌在机车的两侧。
  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内燃机车,带着研发年代的时代特点,不仅都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车型,其车名和车牌标志大多采用了毛泽东的书法字体。“东方红”、“北京”、“东风”等国产机车,都是将毛泽东的亲笔手书制成车牌,镌刻在千百台机车的车头两端,赋予中国火车以独有的气势。
  随着中国电气化铁路的修建和投入运营,1958年,一机部湘潭电机厂和铁道部株洲机车厂联合研制的第一台大功率6Y1型电力机车问世,填补了中国制造电力机车的技术空白。铁道部根据当时的情况,确定了“内燃、电力机车并举,以内燃为主”的方针,一度曾推迟电力机车发展,直至1968年,6Y1型电力机车基本定型,决定于1969年投入批量生产。1968年4月27日,铁道部军管会作出决定,以毛泽东的诞生地“韶山”的名字,命名我国自行研制的电力机车,6Y1型机车更名为韶山1型。至20世纪70年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呈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韶山8型、韶山9型客运机车和韶山4C、韶山7B重载货运机车,成为中国铁路电气化客货运输的主力车型。
  
  决定援建坦赞铁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从国际主义出发,决定援建坦赞铁路。1965年2月18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与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举行会谈,应坦桑尼亚、赞比亚总统的请求,中国政府决定提供5亿美元的无息贷款,派出中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两国修建坦赞铁路。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沿线大多是深山峡谷和沼泽,地形复杂,工程艰巨。工程于1970年10月开工,1975年6月完成铺轨,1976年7月全线通车。这项世界瞩目的铁路工程,除了它的政治意义之外,也使大批中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得到了锻炼,为日后中国铁路打入世界建筑市场和劳务市场奠定了基础。
  
  运筹京九铁路践诺老区人民
  
  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想。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组织革命武装,建立红色政权。中央苏区老百姓踊跃参加工农红军,跟着毛委员闹革命,涌现了兴国等一批著名的“红军县”。毛泽东在苏区曾对江西兴国百姓许诺:“等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把‘火车’和‘小太阳’(电灯)送给这里的人民。”解放以后,兴国的老百姓致信周总理,要来了中央政府修建长冈水电站的投资,得到了“小太阳”。老区人民日日盼望火车早一天开到老区的崇山峻岭之中。
  1958年,国民经济“二五”计划开始实施,铁路运量猛增了39%,运能紧张的矛盾日趋严重。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铁道部新线建设的规划中,滕代远部长提出了在北京至九江间修一条京九铁路(小京九)干线,使之成为继京广、京沪之后的第三条南北大通道。1973年12月26日,全长6公里的九江大桥先行开工。后因资金匮缺被迫下马。
  1984年9月26日,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此为契机,铁道部将京九铁路的建设规划从南端九江延长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由此,大京九成为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工程。
  

[1] [2]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