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九一三”事件中林彪专机机组人员的走与留

作者:康庭梓

字体: 【


  
  午夜,时间刚跨入9月13日,潘景寅接到一个电话后,马上让调度室主任通知海军场站要加油车。零时零5分,潘景寅走出调度室,把3位机械师叫起床,向他们交代了什么已无法证明,但根据种种迹象表明,机长潘景寅向机械师们交代了以下内容:
  一、加油。潘会把需要加的油量告诉机械师,这是飞行业务活动中正常的职责划分,即使潘不交代,机械师也会主动请示潘景寅的。
  二、将飞机准备好,处于起飞待命状态,越快越好。从3位机械师起床时动作仓促情况看,且他们随身携带的洗漱用具也不在了,更说明是要做起飞前的准备。
  三、“你们先上机场,我同机组其他人员研究一下航线,随后就到。”原话不一定如此,但潘景寅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不能惊动机组其他人。如果潘不这样做,机械师们起床后会很自然地敲响我们的门,平时早上起床互相叫门几乎就是习惯。潘没有同机械师一起上机场,又一声不响地回到了调度室主任老李的房间。老李并不知道潘只是把3位机械师叫起上了机场,而机组的其他人还在睡觉,否则他也会向潘提出疑问,或自己亲自出来把我们叫醒。
  3位机械师到机场后,看到油车还没有来,就利用这点时间,拔掉飞机上的所有堵塞、堵盖、插销、布套,拿掉所有活动舵面上的夹板及两台发动机上的蒙布。在此过程中,机械师李平看到油车已停在飞机右机翼前方,就急忙过去留存油样后准备加油。
  从机械师起床到此时,又有十几分钟过去了,机组其他人还没有到场,这个时间差已经引起了机械师们的注意。这个疑问对机械师们来说,只能从潘景寅那里得到答案,奇怪的是此时还没有见到机长潘景寅的影子。
  此时的潘景寅还在调度室主任的房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完全可以把机组的其他5个人全部叫起床。他自己不但不主动叫机组起床,而且,还要阻止别人有可能把机组叫醒。他守着3部电话,也守着那位调度室主任,防止机械师通过电话叫我们起来。根据北戴河林彪住处到机场的距离(约40公里)推断,当潘景寅接电话要油车时,林彪等人已经从北戴河出发,在这段固定的时间里,潘景寅巧妙地策划着机组走留的分解局面,做得那样精心、准确,滴水不漏。
  我和领航员与机械师们住的房间只有一墙之隔,我是个睡觉很轻的人,房间开着灯就不能入睡,可是,3位机械师起床时,竟没有听到任何一点声音。
  山海关专机警卫及地面保障人员眼看着3个忙碌得不可开交的机械师,就是帮不上手。当看到油车到场,机械师中的一个人爬到机翼上准备加油的时候,突然,一辆黑色红旗牌轿车从停机坪外的黑暗中急驶而来,“嘎”的一声急刹车,在飞机的左后方停了下来。此时是零点22分。第一个从车上下来的是叶群,身穿衬衣,一下车就大喊:
  “有人要害林副主席,快让油车离开,我们要走!”并高呼:“誓死捍卫林副统帅!”
  第二个下车的是林彪。最后一个下车的是林立果,他手里端着枪。飞机舱门处没有大登机梯,只有一个随机携带能够折叠的便梯。林彪就是在上拉下推的情况下爬上飞机的。
  潘景寅是在听到招待所外面的汽车声音时匆忙离开调度室的。潘景寅到达机场后,径直登上飞机。因为从宿舍到机场停机坪只有百余米,很快就到。此时的特设师邰起良看到首长已到,机组还有一多半没来,就撂下手中的工作,急忙拿起飞机左前方停机坪旁边的场内电话,要通调度室,急促地喊:
  “首长到了,机组怎么还没来!”此时,调度室主任老李也为邰起良的电话吃了一惊,方才知道机组并未全部到场,等他跑出门外,急促地敲响我们的门,该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此刻,山海关场站佟参谋长已经接到不准256飞机起飞的命令,并从海军调度室奔向256飞机,准备把不准起飞的命令向机长传达时,在飞机旁边没有看到潘景寅,却看到正在打电话的邰起良,于是,就将不准起飞的命令告诉了邰起良。这时,参谋长看到邰起良紧皱眉头,焦急万分,竟愣愣地呆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林立果大步跨到电话机旁,督促邰起良快上飞机。邰起良边走边回首翘望,他多么期望机组的人能马上出现。林立果一手持枪,最后一个登上飞机。已经登上飞机的叶群等人,还把头伸出驾驶舱的窗外,命令停在右机翼前面的油车马上离开。接着发生的就是我跑向停机坪时所看到的那一幕。
  在油车还没有完全离开的情况下,飞机急于滑出,右机翼的端部挂在了油车顶部的把柄上,右机翼尖上的红色航行灯被挂坏,部分灯罩碎片洒落在停机坪上。
  从现象看,飞机强行滑出时机组余下的4个人是提着裤子追出来的,没有来得及上飞机,但实质上是潘景寅精心策划与安排,有意把我们给丢下的。如果没有邰起良的电话,我们还在睡梦中,除非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把我们吵醒。
  机长潘景寅设计并导演了“九一三”之夜山海关机场这一幕活剧,在共和国专机史上留下了难忘的一页。他在“林副统帅重要专机任务”光环的笼罩下,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单人驾机升空,用自己的行为去捍卫林副统帅,把自己送上了绝路,成了牺牲品。
  后来,上级有关部门在核对人数时曾反复问我们:“机组究竟有多少人?走了几个?还剩几个?”这是个既简单又严肃的问题。后来才知道,有关部门在核对温都尔汗坠机现场那9具尸体的时候,由于一时难以弄清林彪座车司机的身份,急于在机组活着的人身上寻找答案。机组从北京飞山海关时一共9个人,林彪座机起飞之后,留下4男1女5个人,这个只有一位数的算术题,连学龄前的孩子都不会算错。
  1980年年底,根据邓小平接见外宾时的一句话精神,经过潘景寅家人一年的奔波,争取到给机组4位遇难者定性为“随飞机坠毁死亡”的结论,不算烈士,也不是叛徒。林彪事件10年之后,总算可以告慰长眠于异国他乡荒原下的4位战友。
  责任编辑杨小波
  

[1]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