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上虞纪行等

作者:肖复兴等

字体: 【

进行审视。然后,寻找心灵中真正的精神家园。
  白马湖是思想的湖,她促使来过这里的人产生灵魂。
  一群又一群游人穿过春晖的校园远去了。而我不知道为什么还独自一人站在白马湖边沉默不语。此时,我多想给白马湖写上一首诗,道出我心中的情怀,可就是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
  白马湖的柳枝在初春的风中摇荡着,柳树的影子和我的影子落在湖里,破碎若星。不多时,湖面上没有了风。阳光沉默。我的视线延伸到湖的对岸,远去的冬天像长满暗红色的铁锈,无声无息地落入季节的深处。有谁还在怀想那条狭狭的煤屑路的情景。那些走过此路的人,把自己的生命走得曲曲弯弯。
  返回上虞城的路上,我反复地问自己:风风雨雨几十年里,白马湖的精神支柱究竟是什么?于是,我想起白马湖边一溜烟地排列着的平房:普通。朴实。平凡和平淡。其实这就是它的主人难得一身的风骨和品格。
  是啊,到这白马湖的人,都领略过白马湖的风是宜人的,也是自由的。如今,我的心头总是有一泊月色在默默地流淌,那月色是多么的平淡与平和。我想,那流淌在心里的月色肯定是白马湖的月色,肯定是白马湖边那排平房里的丹色。其实,我早就知道,这样平淡、平和的月色里,浸满了那些传播真理、追求自由的人的真实灵魂。
  
  永远的人伦之光
  赵 畅
  
  浙江上虞的曹娥庙千百年来,栉风沐雨,穿行在历史隧道中,声名与日俱增,只是因为《曹娥碑》。《曹娥碑》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碑文虽仅仅四百四十二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细细阅读,我们便能触摸到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感悟人们那泓折心动容的衷伤。
  曹娥,浙江上虞曹家堡人。母早亡,父女相依为命;父曹盱,捕鱼为生,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当地巫者。东汉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端午节,按越地旧俗,曹盱在舜江上参与迎潮祭祀伍子胥,不幸落水身亡。时娥年十四,寻父尸不得,沿江号哭十七天,投入江中,五天后负父尸浮出水面,同葬于江东。其孝行感动乡里,哀悼者阻塞道路,并惊动了官府。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一五一年),县令度尚“改葬于江南道旁”,并奏请朝廷旌表为孝女,为其立碑建庙。碑文由。度尚弟子邯郸淳撰写,沿称汉碑。
  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本来就够让人感动的了,然而,唯与《曹娥碑》有关的摸碑、题碑、问碑、解碑、书碑、读碑的一个又一个精妙绝伦、隽永酽醴的故事,终令曹娥的孝行闻名遐迩,千古不衰,以至而令曹娥庙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庙”。
  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绝,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其时著名的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当年遇赦后,其因惧宦官报复,不敢回乡里。在十多年的流亡生涯中,他“远迹吴、会”。闻知《曹娥碑》,蔡邕径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娟幼妇,外孙齑臼’。”然而,蔡邕题词的含义是什么,观者不得而知,而蔡邕辞世,这自成了千古之谜。
  解开题词谜底第一人的,则是杨修。建安二十五年七月,当时曹操已是北方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他率兵出潼关,途经蓝图,悉知前方就是故友蔡邕庄上,便令军马先行,自己带着百余骑近侍来到蔡邕庄前。那时,蔡邕的女婿董纪在外地做官,只有蔡邕的女儿蔡琰在家,闻曹操到此,急忙出外相迎。礼毕,曹操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便上前观看。又听文姬夫人讲了曹娥孝行和度尚为之立碑,先父摸碑题词的故事。曹操问题词的含义,蔡琰回答说:“这虽是先父所题,但我实在不解其意。”曹操文问众谋士有谁能解,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之时,主簿杨修拱手作答:“此乃辞语谜面,我已猜出。”曹操即予制止,说:“你暂不要讲,给我思考一番。”行至三十里外,曹操忽然茅塞顿开,对杨修说:“我亦猜出来了,你先说出来让我听听。”杨修解释道:“‘黄绢’就是有色的丝,是‘绝’字;‘幼妇’,即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旁子字,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辤’(‘辞’的繁体)字。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听后,不禁拍手称好,说:“你猜的正合我意!”
  《曹娥碑》之名震天下,亦跟书法名家有关。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宇本,堪称传世精品,其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壁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信然!至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其书写的碑文,曾被刻成法帖,可见诸王羲之书法精品集,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细细观瞻,但见笔惊龙蛇,刚劲有力,如云流殇,其珍其贵,当可想见。
  世间万物,诱人者终有惑人处。忽然悟得,世间被传颂的孝行,多因残缺而美丽,因遗恨而哀伤。唯其冰清玉洁,才被膜拜着,才纯静如练,如梦如幻;才会有纵身一跃的超脱,才会有不绝如缕的守望。而《曹娥碑》则以其情其德其才其俊,赢得天下无数英雄竞折腰,李白亦不例外。唐玄宗天宝中,诗仙李白,因侮弄高力士,得罪杨贵妃,被排斥离开长安,漫游江湖,曾专程赶往曹娥庙读碑,有诗为证:“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有位学者说过,读《曹娥碑》最好之法便是“诗意地阅读”。诗意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深度,它属于精神的范畴,闪耀着理性和哲学的光芒,它所排除的是世俗的杂念和喧嚣的飞尘,本身因之而显得高雅。否则,读碑,不是会亵渎、玷污了碑文固有的圣洁么?是啊,《曹娥碑》是一剪文化夜空里的灯烛,是一袭历史长卷中的裙边,是一面人生洋面上的白帆。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历史的风尘掩盖了过去的歌泣与才情,但巍峨雄壮的曹娥庙还在,魅力四射的《曹娥碑》还竖立在曹娥庙内。有道是,最绚烂的往往是最短暂的,最坚固的也往往是最脆弱的。“不知有多少碑刻在岁月的替代轮回中化为断石残片,继而沦为尘土?又有多少艺术宝库在自然的人为的灾难中成为焦土?《曹娥碑》是有幸的。尽管曹娥庙曾几度兴废,《曹娥碑》亦曾时立时毁,然而,她们依然魅力不减,风光无限,这全都是由于文化传承的作用,全都是由于一个又一个虔诚者的诗意阅读,不是吗?
  因为曹娥,因为曹娥庙,因为《曹娥碑》,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军政要员倾城入庙者络绎不绝,他们莫不情动辞发,为后人留下字字珠玑的美文佳句。不知谁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化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她的大师。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上没有大师光有大楼是没有用的。依我的理解,大师既指人亦示物,只是她应该是人文的,比如曹娥庙,比如《曹娥碑》。
  一条流经浙江上虞的舜水,因为在其和煦温润的臂弯里,曾经收留过一位为孝殉情的女子而改称曹娥江,并得以青史留名。如果说,在中国地理的版图上,曹娥江是那样微乎其微的话,那么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这条蜿蜒流淌的浙东之水,却是那般的赫然在目。
  我深为自己是曹娥的乡人而自豪,每每徜徉于曹娥江边,我便会油然默读《曹娥碑》。而看曲曲折折的江湾,便想到了曹娥当年在江边跌跌撞撞寻找父亲的行踪;观一碧江水,更恍如看到了她那颗纯纯真真的孝心。
  (责任编辑 商 震 朱 零)

[1] [2] [3] [4] [5] [6]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