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战争与和平
作者:朱 剑
字体: 【大 中 小】
引 言
不好意思,袭用了一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长篇小说名,主体意识也大约雷同,都是反对侵略反对战争,渴望世界有一个持久、永远的和平,从而让人们专心致志地建设自己的国和家。
这一支部队自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打仗,先朝鲜战场后东南沿海。1966年2月,他们又受中央军委特别派遣,进入了一片热带丛林,执行对空作战任务。这场战争形式和许多次局部战争一样,都是一开始出动大批飞机狂轰滥炸,后面才是地面部队。
这支部队在那里打了8个月,8个月共作战172次,击落飞机179架,击伤200余架,同时我方也有74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中有一个团牺牲了24名指战员,恰恰击落了24架飞机。就是说,一名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换了对手2.3架战机,并且大多是当时较为先进的中远程轰炸机。
战争毕竟是暂时的,和平才是全人类永恒的主题,当年的那一阵阵战火硝烟,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其后发生的许多场局部战争,也都因人类的理性与克制,更因天下大势,终未酿成人们所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那支征战不歇的英雄部队呢?简单叙述一下他们的行军路线。1966年年底他们凯旋回到了山东,在山东的大海边上种水稻、晒盐等。1970年冬,同样是中央军委的一纸命令,他们从山东益都、济南等地走到了山西太原。这时候北方风声很紧。山西太原除了是军事重镇还是北京军区与兰州军区的结合部。这一次的战略调动,调动的均是全军最能打仗的部队,比如沈阳军区的某某军,南京军区的某某军,福州军区的某某军,再加上这支打出了军威兼国威的高炮67支队。“9·13"事件不久,部队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战略调防,这支部队又从山西太原走到了冀东的大海边上,四个团分别驻防汉沽、滦河大桥、秦皇岛、山海关。这里同样是北京军区与沈阳军区的结合部。
但这次一驻下就再没有移动过,原因是传说中那一场战事并没有发生,而全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声浪则越来越高。尤其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国情军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要安定团结,不要人为斗争,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识在全党全民以及全军逐步形成,党中央也恰在此时郑重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
也就在这样一种大形势下,第一次百万大裁军时,这个部队即被裁成了高炮旅,四个团的建制全部撤销,干部战士大批转业、复员。再后来,连高炮旅的番号也被撤销了,归并某某集团军炮兵旅。
百年悦达
2000年初冬,那个部队的老政委,也是最后一任政委,后任武警总部政委、兰州军区副政委的徐寿增中将,在他也终于解甲离休之后,驱车沿京沪高速南下。他说:“走啊,去看看老战友啊,尤其要看看在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
先山东后江苏,在江苏省盐城市,他顺便召见了我和时任商业大厦总经理的周洪庆。周转业前是九团一营营长,但他没有赶上进入热带丛林,我同样也是,我们都只是他的嫡系老部下。
老政委相当感慨地:“好!好啊!你们现在一个成了作家,一个是大商厦的总经理,真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啊!可见我们那支部队不仅能打仗,而且也能出和平建设时期的各种人才!”同时又说:“真让咱老同志高兴啊.这一路上我已经碰见过好几位董事长总经理了。有的有了千万几千万的资产。”
我就说:“政委,千万几千万那就算不上什么了,我们这个城市有一位上了亿了,而且据说已有好几十个亿。”
“哦?是我们部队的人吗?”政委把眼睛睁得很大很大,异常兴奋。
我说:“是我们部队的一名退伍土兵,八团的。而且这个人物您知道,那一年我给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从士兵到董事长》,是请您给写的序,题目是他们也是为军旗增添光彩。就因此,他被国家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军地两用先进模范,《解放军报》为他编发了长篇通讯,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也跟他握了手。”
“哈哈!是胡友林这个熊孩子!”已经年逾七十的老政委像孩子一样蹦跳起来,一句熊孩子透出对这名士兵的认真嘉许。
胡友林,江苏悦达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江苏省盐城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并不止一次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和各种先进荣誉称号。到这篇报告文字落笔时止,他的集团已拥有固定资产125亿元,2005年销售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并正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但更早之前,他确实是一名士兵,一名退伍士兵,没有更多的履历和背景。
他的老部队即是上面说的那支英雄劲旅,他是八团的一名士兵、油机员。就是那个由一代伟人邓小平亲自送往前线的英雄团队。但他和我们一样,既没能去参加保卫某重要军事基地,也没能去领略那场丛林战火。我们都是在1968年3月才参军入伍,大家都曾叹息过:来晚了,就来晚了一步!但几乎所有的老兵都对我们说,机会有的是,有种的到时候别尿裤裆就行。在此之前,他们全部参加过那场战争,一种自然的傲气很明显地写在脸上,而那一个个英雄的故事,几个月几年下来,我们也就都耳熟能详了。
胡友林是1971年从山西太原退伍还乡的,他的家乡在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那是个出产棉花和大豆的乡村,现在出产的西瓜和红心鸡蛋在全国也有知名度。我在那本书里写道:胡友林回到家乡大概疾首痛心地大哭过一场。但他后来说,没有哭,只是对着家乡东面的大黄海吼喊过几声,喊的什么现在也记不得了。总之,心里觉得有些委屈憋闷。他认为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优秀的士兵就应该在部队多干它几年,像这样两手空空回来实在不甘心。
那一天是在大队部里闲聊,一位在盐城工作.回乡看看的老同志说:“唉唉,今年这一年算是挨下来了,明年的日子怎么过哟?唉,急需5万吨煤炭救急救命哪!”
也就知道,盐城这地方缺煤缺得厉害,地底下没有一块煤一滴油(后来知道,天然气还是很有一些的,只是当时没发现),一切全靠上面计划调拨,那点儿计划怎么够用?许多工厂因为没煤开不了门,现在连城镇居民的生活用煤都发生困难了,真的是救急救命。
那人的话头又对准了胡友林:“哎友林,你不是从山西复员回来的吗?山西那地方遍地乌金哪,你能不能去山西帮我们买点煤?”
胡友林一愣:“买煤?怎么买?”
“找人批条子,批计划!你在山西这几年,总不会没有一个朋友吧?找朋友捅路子!我也不要你多买,有5万吨就行。这么给你说吧,你只要买到了这5万吨煤炭,我马上招你到盐城做临时工。”
到城里做工,当然是个不小的诱惑,同时还有救命救急之类的话也把他打动了,这虽然不等同于打仗,但毕竟有那点味道了。他答应去山西,但同时又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一个月之内没有回音,你们赶紧再派人去。也不必再找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