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作者:贺捷生 朱增泉等

字体: 【

使他成为引导革命走向最终胜利的英明领袖。
  于衰败之中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劳动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于危急关头寻找出路,于万难之中去争取胜利,这是毛泽东和党的领导者们的宏大志向。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崇高历史使命感的诗意表达,也是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个人心情胸臆的诗意表达。基于这种宏大的斗争背景,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在总体风格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一方面是沉郁的,一方面又是豪迈的、奋发的、不屈的。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前,在“左”倾领导和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军艰难奋战,且战且退,损失惨重。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主要领导岗位,并很快指挥红军打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这就是夺取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之役。
  这个大胜仗的前线指挥员是彭德怀。彭德怀在《自述》中回忆道,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路线时,他指挥的红三军团负责沿乌江警戒,以保证遵义会议的安全。遵义会议开到一半,忽报沿江警戒的红六师遭到国民党吴奇伟部队进攻,彭德怀立即离座奔赴前线指挥战斗,击退敌人进攻,保证了遵义会议顺利开完。遵义会议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毛泽东指挥红军北出娄山关,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甩开敌人,但未成功,又折回,回师遵义。回师途中,由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抢占娄山关、重夺遵义城。娄山关是遵义城的门户,要想重占遵义城,必先夺取娄山关。当时敌我相向运动,红三军团从折返地到娄山关,同遵义守敌赶到娄山关的距离大致相等。遵义守敌上午八九点钟就已出发前去抢占娄山关,彭德怀中午十一点钟才得到消息,他立即命令部队跑步前进,跑死也要赶在敌人到达之前抢占娄山关。红三军团先头部队登上娄山关制高点时,敌军离山顶还有两三百米。红三军团先头部队居高临下,以百把人顶住了敌人五个团的进攻。彭德怀后来在《自述》中回忆这一仗说:“阵地上,枪管子都打红了。”那一仗,由彭德怀统一指挥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的作战行动,共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人,夺得红军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彭德怀在《自述》中说,当时红军刚刚更换新的领导,取得这一仗胜利,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大支持。
  此战获胜,毛泽东精神为之一振。他在《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当时的振奋心情,溢于壮美诗词间。显然,在毛泽东心目中,勇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这一仗,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军事行动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他本人由“心情沉郁”到“豁然开朗”的一个转折点。因此,在一九五八年正式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毛泽东不仅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他的长征诗词的第一首,并且亲自为这首词写了一条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他这里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见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集》注释)。抢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彭德怀是立了大功的。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时,忽报马鸿宾、马鸿逵和东北军的骑兵部队尾追而至。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们要把追敌打退,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彭德怀立马回枪,指挥部队一举将敌击溃,从此结束了长征以来敌人对红一方面军的一路追剿。彭德怀得胜而归时,毛泽东兴之所致,诗赠彭德怀,这就是那首有名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险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工农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
  在臧克家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中,《给彭德怀同志》这首诗的鉴赏文章是张爱萍将军写的。张爱萍是彭德怀的老部下,他本人也是诗人,古体诗写得很好。他在这篇文章中介绍说,一九四七年八月中旬,彭德怀指挥沙家店战役(即保卫延安的重要战役之一),一个黄昏就歼灭了胡宗南集团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三十六师师部及两个旅,一举歼敌六千余人,彻底粉碎了敌军企图将我军歼于陕北,或赶过黄河以东的狂妄计划,成为我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毛泽东得知这一胜利,又一次将这首诗写给了彭德怀同志,最后一句写的仍是“唯我彭大将军”。这说明,毛泽东对彭德怀的坚强意志和高超的指挥才能,曾一再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在不久前刚发表的《彭大将军》一文中曾说过,万里长征是毛泽东与彭德怀相知相识的重要阶段。长征是炼金炉,毛泽东是炼金师,彭德怀是毛泽东在长征中炼得的金块之一。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彭德怀在长征路上走一路,打一路,而且打的都是硬仗、恶仗、险仗、关键之仗。毛泽东对彭德怀是看得比较清楚了,此人乃大将之才,是块真金。虽然一路上两人之间也曾有过小碴小碰(如“会理会议”),但毛泽东是哲学大师,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革命方兴,征途漫漫,任重道远,大将难得。彭德怀,足可委以大任也。红一方面军过了雪山草地,中央政治局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和军委纵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同年十一月三日,中央政治局又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并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仍由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司令员(当时朱德总司令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尚未到达陕北)。但很不幸,后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铸成了我们党的一段历史教训。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自己纠正了这段历史中的一些错误,为彭德怀同志彻底乎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毛泽东的经典名篇《沁园春·雪》,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那时,中央红军已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但二、四方面军由于一路上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逃跑主义作斗争,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此时仍在前往陕北的途中,尚未到达陕北。不过,中央红军一到陕北,很快站稳了脚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既是他对长征一路感怀的总结,又是他对革命前景的展望,“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时,他的心情已由“苍凉”转向激昂,壮志凌云,豪情满怀,“欲与天公试比高”。我对这首词的读后感是两句话:雄视千古,气壮山河。周振甫先生在这首词的鉴赏文章中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两句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引得好,很贴切。毛泽东自己对这首词有一则注释:“雪(《沁园春·雪》的简称):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此,须知这是写诗

[1] [2] [4] [5] [6] [7] [8]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