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下午五点,哭泣的阿富汗

作者:沙 蕙

字体: 【


  “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努力,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
  ——摘自《古兰经》2:177
  
  一部正在拍摄的摄影机,仿佛一挺瞄向现实的机关枪
  
  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随着美国将所谓的反恐目标锁定在千沟万壑的阿富汗山区,我们的视线也跟着美国大兵咄咄逼人的脚步,迅速深入到了这个陌生的中亚邻国的腹地,在阿帕奇直升机和F16战斗机的带领下,我们俯视着疮痍满目的阿富汗大地,在精确致导炸弹的一次又一次震耳欲聋的轰炸声中,我们流泪淌血的心,记下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阿富汗城镇和乡村。电视新闻里,播音员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那些强势力量或当权者的名字,但是人民在哪里呢?那些在稍纵即逝的卫星传送的画面中仓促闪过的衣衫褴褛的身影,那些在若无其事的广播稿里呈直线上升的令人发指的伤亡数字,还有那些数字背后,穿行在呼啸而过的子弹中,辗转于尸横遍野的废墟外,挣扎在贫穷和死亡的边缘线上,求告无门、欲哭无泪的无辜百姓呢?他们的眼泪和痛苦,他们的绝望和希望,他们的生命和家乡,他们的道路和未来,又在哪里呢?
  
  200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伊朗美女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的《下午五点》为我们带来了穆斯林世界的答案。简洁、朴素、安静、流畅的画面中,年轻的阿富汗女人诺格拉一家苦难、艰辛、颠沛流离、走投无路的生活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宗教和政治的刻意宣传,没有种族和历史的激进的戒备,没有对战争无休止的控诉,也没有对闯入者愤愤不平的怨恨,诺格拉和年迈的父亲、忧伤的嫂子以及尚在襁褓中的侄儿一家四口在默默承受中一步步走向死亡和绝望的真实处境,让我们在目不转睛的深情凝望中,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疼痛。
  二十四岁的萨米拉·马克马巴夫以她年轻却异常真挚的热情和勇气,当然还有一个伊朗导演的非同寻常的智慧与洞察力,赢得了戛纳评委们和所有充满良知的观众的敬意。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了,但当她以超乎年龄的成熟与理性,将饱受战乱之苦的阿富汗人民长期以来在黑暗中的生存,以及他们在微渺的希望中找寻生存意义的努力,用绝然不同于BBC和CNN的声音传达给世界时,世界还是感到了震惊。
  
  “以充满诗意的世界观关注生命和未来”,是本次戛纳电影节将“竞赛单元”的重要奖项——评审团特别奖颁给萨米拉的理由。这位历史上最年轻的,曾经三次有作品入选戛纳电影节参展的美女导演,在获奖感言中坦承,拍摄这部影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告诉世界“一个更加真实的阿富汗”。事实上,从十八岁以处女作《苹果》登上影坛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并引起世界瞩目开始,“进入”和“关注”就一直是萨米拉创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立场和姿态。尤其是对战争中灾难深重的阿富汗人民,她更以一腔热血倾注了无限真诚的爱与同情。正因为如此,在《下午五点》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有记者评价这部影片“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非政治电影”时,她表达了由衷的谢意:“我认为,作为电影制作者,我希望为民族、人民和人类,而不是为政客们服务。”“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像一面镜子,它反映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尤其是阿富汗妇女的生活。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长久地驻留在人们心中。”
  这个愿望应该早在2002年就已经实现了。这一点或许甚至是导演本人也没有完全意识到。《下午五点》不过是又一次有力的印证,证实人们心目中美丽的伊朗女人留下的一贯的深刻而且极具个性色彩的印象。那一年,萨米拉参加了由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埃及导演尤瑟夫·侯赛因等十一位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导演为纪念“9·11”事件执导的短片集《“9·11”事件簿》,该片被称为是“从十一种审视2001年9月11日纽约悲剧的视角和十一种发自他们主观良心的视点,尽展了自由表达之义的电影”。萨米拉的《真主:建设或毁灭》一片被放在开篇的最显要位置,影片讲述了“9·11”之后的一天,一名年轻女教师试图向一群天真而贫穷的阿富汗儿童解释发生在遥远的美国纽约的袭击事件,并唤起他们对遇难者的哀悼,却因为孩子们与美国人生活水平和文化的巨大差异而被迫放弃的故事。
  萨米拉在向媒体解释她这个十一分钟的短片的创意时这样说:“我参加过很多国际影展,到了许多不同的国家。我曾打算拍一部电影,讲述在一些国家,如阿富汗,贫穷所造成的差距,以及和富裕的发达国家的普遍矛盾。“9·11”事件发生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该是时候重新讨论这个矛盾了。人们对“9·11”事件谈论得很多,却几乎没有人看到这关系到发达国家与其它国家之间存在的某种划分。穷人深陷贫困当中,富人却不断累积增加他们的财富。没有人想到一场可怕的暴风雨会在这冷热气候的差距中爆发。”
  “事实上,这场在西方爆发的暴风雨,可以通过全球一体化而摧毁东方。我想指出,在西方一个城市里倒塌的两座大楼,会造成东方众多城市的毁灭。我还想展现:一个对双子塔的毁灭并不负有任何责任,甚至之前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的民族,却如何因为这一事件,以致遭到侵袭,落得一无所有。”
  在短片《真主:建设或毁灭》中,最后一个镜头是天真可爱的小男生仰起头来看高耸入云的大烟囱,同时按照老师的严厉要求认真地想象跟自己的生活其实毫无关系因而也根本无从想象的美国纽约世贸大楼,而在电影《下午五点》中,最后的段落里也出现了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极其相似的情节,诺格拉和父亲分别拉着马车行走在漫漫荒漠当中,美军的直升机在天空中盘旋,发出巨大的轰鸣打破寂静,诺格拉抬起头来,长时间地向空中凝视,目光紧紧地盯着那两架飞机,面无表情。烟囱/世贸大楼—阿富汗孩子和飞机/闯入者—诺格拉之间形成的遥不可及的空间感正是萨米拉想要表达的:“自从我开始考虑全球化问题,我就思考沟通方式的扩展意味着什么,同时它们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将来达到同一生活水平的国家,是否将有同样的平衡和公正呢?但当看到像阿富汗那样的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现状时,我感到非常震惊。”
  “今天,当双子塔倒塌的图像能够即时通过电视传送到世界各地,并激起广泛的人道主义同情,刹那间,各个国家都感同身受,仿佛自己的家园遭到了侵袭。我不禁疑问,为什么像阿富汗这样一个国家,同样存在于地球上,却没有人关心它的灾难和其民族的衰败呢?9月11日所发生的是全球性事件。电视卫星当然可以把这些图像实时传送到世界各地。然而,250万阿富汗人民在二十年内,由于战争和饥饿而死亡的事实却被遗忘。”
  “由于卫星系统的存在,强权者可以把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但在这部影片中,各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唯一的媒介传播,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响起了不同的声音,即使卫星传播带来的噪音使我们听得不够清楚,但很明显,新的一代将作出努力,认同这些声音,并将更深入地探究出现寂静的地方。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以不可磨灭的方式,逐渐影响公众的观念。如果战争的概念建立在单一思想的基础上,那么和平则将通过保护思想的多样性和多种思想的对话而得以实现。我们应该看到,在嘴巴被封堵以防止对话的地方,炮口却打开了。”
  
  最后,萨米拉略显激愤地说:“一部正在拍摄的摄影机,仿佛一挺瞄向现实的机关枪。”
  
  继续向前,赤裸裸的双脚一步步向前
  

[2] [3] [4] [5] [6]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