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大地工程
作者:徐 刚
字体: 【大 中 小】
增加的森林互为呼应的还有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一世人瞩目的工程在内蒙古有三个项目区,即黄河上中游工程区,岭南八局工程区,大兴安岭工程区,总投入106亿元,其中国家划拨85亿元,地方配套21亿元。这106亿人民币在内蒙古换来的是什么呢?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区全面、坚决停止商业性采伐,木材产量平均调减幅度为46.1%,实现了从单一木材生产向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到2004年年底,内蒙古天然林保护面积由实施方案规定的1.5亿亩增加到2亿亩。
与天然林保护同时展开的是国家公益林建设,是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沙的种草种树,1998年至今,内蒙古已完成的公益林建设为2580.8万亩,是国家下达任务的105.9%。任何一种生态建设首先创造的当然是生态效益,但又必须顾及到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数以万计的世世代代靠伐木养家糊口的人群的生活、生存。迄今为止,内蒙古共安置工程区富余职工276975人,其中一次性安置41407人,森林管护160160人,已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系统的为155994人。在天然林得到保护的工程区内,我看见的不仅是一方土地的稳固,还有这土地之上的社会的安定、人群的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各从其业,是虽然清贫但能够喝点小酒吃点羊肉的还算过得去的日子。
森林又是怎样回报人类的呢?
在天然林保护区内,森林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和美妙,慷慨地回报终于学会保护它们的人类。首先是曾经让我困惑的森林资源回升:怎么会如此迅疾?只要一走进现在的天然林区,答案就从林地上开始站立,真实地显现在灌木丛和山花野草之间,当林区内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森林的消耗明显减少,这一大片林子的生命力——那是从地底下涌动而出的生命力便明显强大,首先是森林地面的植被层得到恢复,然后是森林的面积、蓄积进程加快,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这就是天然林,在没有或者尽可能少的人类行为的干扰下,它是可以自行生长自行扩充的,假如风调雨顺——内蒙古恰恰碰上了连续三年的雨量充沛的好年景——这里的天然林区便有了半个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也是从未见过的盎然繁茂、有增无减的景象。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仅六年,黄河沿线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土壤侵蚀模数明显下降,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每年减少3700万吨,毛乌素沙地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翻开了沙退人进的一页。嫩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风沙危害已经渐行渐远。在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区内,不仅草长花艳,大风天数明显减少,林区主要河流枯水期缩短,而且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狍子、雪兔、飞龙、灰鹤等相继回归且频繁亮相。在黄河上中游及岭南八局保护区,天鹅、秃鹫、马鹿、棕熊、大天鹅、丹顶鹤、鸳鸯、野猪等野生动物有的独往独来,有的已成群结队。
内蒙古的春天已经不再是寂静的春天。
内蒙古的森林已经不再是寂寞的森林。
笔者在内蒙古的田野调查中,不仅感受到了林业的迅猛发展,也注意到了内蒙古根据气候、土壤等特殊条件提出的“适地、适时、适树”的造林法,也就是在合适的土地上、在合适的时间段、栽种合适的树种。在树种的选择上与2000年时踏访内蒙古稍有不同的是,内蒙林业部门现在更重视适合内蒙这片土壤的灌木林的种植和培育。正如我16年前采写“三北防护林”时到处寻找乔木一样,这次的内蒙之行又一次告诉我:森林是由高矮不一的各种群落组成的,那些矮小的灌木,那些在1978年三北防护林初创时种下的、艰难地成活至今、奉献所有成功地阻挡风沙推进的高不过一米的“小老头树”,都是值得我敬重、向往的这块土地的守望者。
高高的杨树啊,矮矮的灌木林,那些杨柴、红柳、沙柳、白茨们,一丛丛地盘根错节荒沙中,以其坚韧和温柔组成的绿色林网保护着6000万亩的农田、8000万亩的草场。经过一个冬天的冰封雪冻之后,抖落了枝条上的积雪,缓缓地抬起头来,向着这个世界,向着所有从它们身边经过用关爱的目光抚摸它们的人,报告春的消息了。
内蒙古2000年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到2004年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968万亩,涉及90个旗县,169万户农牧民。这一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林子能不能长起来?农民能不能富起来?退耕之后社会普遍担心的粮食问题,又该如何解决?笔者从和林到清水河,过黄河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在“柠条之乡”四十里梁,准格尔旗当地农牧民称之为“五花肉”的裸露砒砂岩区,我看见从原先流沙掩埋的坡耕地,到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上的“鱼鳞坑”、“水平沟”,层层叠叠,盘山而上,所有的水平沟里油松、樟子松高约尺许,长势良好。放眼内蒙古这个曾经整体坠入荒漠化边缘的高原,我忽然想起了“大地工程”这一居然让自己心动的字眼。
白二爷沙坝,一不留神掉进了水平沟
我是农历大年初十即2005年2月18日,应国家林业局之邀赶往呼和浩特的。这个城市,不,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似乎还沉浸在春节过大年的气氛中,年初八又下了一场大雪,近处和远处都是重重叠叠的雪,也有鲜艳的红色,凡是有人家的地方都贴着春联。越野车在冰冻的雪路上奔驰,车出呼和浩特,起伏连绵的雪野直到天边,太阳渐渐升高了,冷峻与温暖交织着,这一辈子从没有在如此宽阔的高原上看如此宽阔的雪,爽啊!
越野车小心翼翼地从浑河的冰面上驶过,这条黄河的一级支流现在已经冰结,它的携带大量泥沙的沉重的流动,暂时地凝固了,期待着春天来临之后的解冻,而与浑河一起有所期待的还有浑河畔上的一道沙坝——白二爷沙坝。确切地说,白二爷沙坝位于和林县南部的浑河与古力半几河之间,海拔1400米,是黄河中游东侧地貌向黄土高原过渡的丘陵沙区。在20世纪80年代时,是和林县境内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条沙坝,干旱多风,每年约有200万吨泥沙经过浑河输入黄河,流动沙丘比比皆是每年以3米至5米的速度扩展,侵吞着农田和村落。十多年的时间里,被白二爷沙坝吞没的农田有1万多亩,每年另有40万亩因风蚀危害而推迟播种期15天,还把六个村庄的农民撵到另处,当地的农人对我说:“以往白二爷的脾气实在太大了!”
白二爷沙坝的治理始于“三北防护林”建设开始后的1982年,一直持续到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开始。20多年,将浩瀚的荒沙规划成八十三个“网眼”分而治之,“网眼”的中心地带种植紫穗槐、沙打眼等优质牧草;在牧草周边种植柠条、沙柳等灌木林;在灌木背后作为支撑再种植杨树、柳树等防风的乔木。在牧草、灌木、乔木的层层防护相互呼应之下,组成立体防护林带,使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3.5万亩水土流失区得到有效治理,一道又一道绿色屏障给“白二爷沙坝”带来的变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