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再读岳飞等
作者:蒋子龙 何 安 徐 刚 蒋元明 王燕生
字体: 【大 中 小】
坏了的地方修修,要保持古庙的静穆,不要到里边开会。”可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哪里顾得上你一个破庙?何况又过了半个多世纪,谁知又破成什么样? “岳飞是个大好人”。这分明是“英雄惜英雄”的意思。想当年,一个农民的儿子,只因国破山河碎,毅然从军,奔赴杀敌的前线,从一个士兵到统领无敌的“岳家军”,经大小数百战,收复大片失地,眼看就要直捣黄龙府,成功在望,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成千古奇冤。而毛泽东当年,率领红军突破重围,北上抗日,东渡黄河,开赴抗战前线,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路线下,顶着“叛党叛军”的罪名所遭的那份难,吃的那个苦,更是前无古人。相距八百年,两人的境遇何其相似!但毛泽东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岳飞不能,历史注定他必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所以毛泽东对岳飞有一种特别的心灵相通。他没有像历代帝王那样封什么“岳王”的虚号,而是给了一个“大好人”的评价。历史证明:好人不易,好人难当,历史的“大好人”更难得!
2
今年五月,和蒋子龙兄等一干作家走进了汤阴,第一站就是县城里的岳飞庙,第二站是县城东去十六公里的程岗村“岳飞故里”,第三站是离县城东十二公里的南周流村“岳飞先茔”。让作家们没有想到的是,尽管这里路不是十分好走,三处纪念地也不宏大,但却让人感到岳飞不寂寞,岳飞不死,有一种寻“根”的感觉。
城里的岳飞庙算是最阔气的了,带有“官方”性质,这座岳庙建于明景泰初年,于今已六百多年。其实应当说是改建或者搬迁。当时旧庙在县南关外,明钦差徐有贞视察汤阴,奏请改建城内,并赐额“精忠”。
这改建的“精忠庙”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一是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二是徐有贞这个政治投机分子的需要。徐有贞可是有来历,他是当年杀害岳飞一样的忠良于谦的凶手,可与秦桧一比。“今佥都御史徐有贞,以翰林侍讲假节出镇汤阴间,以立庙意讽其士庶”(《汤阴县志》)。摇身一变,他竟成了忠义之士。可秦桧等奸贼就没他运气了。一进庙门,右边正对山门的是一字排开的秦桧、王氏、万俟离、张俊、王俊五铸铁跪像,他们身后是施全祠。施全,高举斩妖剑,怒视群奸,旁边还有隗顺。当时盖庙时设计的并没有秦桧等跪像和施全祠,是庙成之后人们意犹未尽,觉得应当让秦桧一伙永远受到惩罚,才补了几个跪像,以后又加上施全举剑斩妖、隗顺一旁助威的场面。“秦桧与其妻长跪于下,观者争击之,堆积砖石不下百余斗。”这后加的“民间创作”才是真正的民意!
施全祠的斜对面,也就是山门东侧,有一通乾隆碑。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弘历皇帝南巡回京途中到此祭庙。据说,这位大清皇帝刚要进庙,一阵风吹,庙门很快关上了。乾隆认为这是岳飞不欢迎他,记恨他的祖先,让他很尴尬。满族是南宋时的金国后裔,当初金国元帅完颜兀术要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岳飞是议和投降的主要障碍。可以说,岳飞是金兀术与秦桧、赵构合谋杀害的。老祖宗有罪,乾隆当然明白。但乾隆毕竟是乾隆,他给自己找了个台阶,随口诌了一首《七律》,末了来一句“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意思是说,现在家乡人这么纪念你,你还有什么可恨的呢,要恨就恨下十二道金牌的你的混蛋昏君吧。他替自己和老祖宗开脱了一下。乾隆的诗刻在碑上,立在庙的神道中间,还盖了一个巍峨的大亭,有点霸道。清王朝被推翻后,老百姓就把它“请”到山门外一旁去了。这个插曲加上施全祠,是岳飞庙的精彩部分,全属“民间创作”,很耐人寻味。
县东十六公里的程岗村“岳飞故里”,实际就是一座村级岳庙。
这里原叫双凤岗。岳飞出生在这里。当他发出第一声啼哭时,一只大鹏鸟正好飞过屋顶,他老爸就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寄予厚望。他在这里上私塾读书,跟名师习武,并从双凤岗走向抗金前线,成为一代英雄,万世楷模。当年岳飞被害,家遭洗劫,百姓四逃,村子荒芜。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移民,有程姓人家从山西迁来,遂改名程岗村。汤阴县城里的岳飞庙建成后,岳飞后代和家乡人感念先贤,集资建起这座庙宇,称“宋岳武穆王故宅”,而人们习惯称为“程岗岳庙”。
讲解员是个女孩,她说,这里的老百姓管岳飞叫“岳爷爷”,把他当神灵来祭祀。老乡生活一般都不富裕,可一说要修缮岳庙,东家拿几个鸡蛋,西家出几升米,你扛几根木料,我来干几天活儿,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凭一份心意。她还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有个不远地方的大娘,生了重病,快奄奄一息了,忽然有人托梦,说到岳庙去拜岳爷病就会好的,就让女儿陪着来到程岗,住进岳庙,每天扶着病体,扫地,除草,结果身体一天天好起来,饭量一天天大起来,一个多月后竟然好了。从此后,每年她都要来这里住一两月,为岳爷爷打扫清洁。不管这样的故事有多少传奇,但故乡人千百年来对英雄的那份情不变,像守护神灵一样守护先贤,还是令人感动的。
南周流村,与程岗村相距几里路,是岳飞曾祖、祖父们和父亲的安息地。
岳家祖坟与普通的坟没有什么特别处,只是规整一些,有一些古柏,比较清静。我们一行人参观时,有几个当地老农主动跟着,他们黑瘦沧桑的脸上流露出和善,为有幸成为岳家乡邻感到自豪,对我们有问必答。我问他们,这地方叫什么,一个说叫周流村,另一个纠正说叫南周流村,河的对面叫北周流村。问他来这里参观的人多吗,回答说不多,但总有人来。
坟地前面有祠堂,里边有塑像。这又属官方的,又与那个徐有贞有关。“景泰初,学士徐有贞出使彰德,因遗迹王先茔而扫祭焉,时有大鸟翔集之异,遂议建祠。”(《汤阴精忠庙志》)
3
徐有贞,原名徐(王呈)。一四四九年,明英宗不顾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反对,在权臣王振的挟持下率五十万人西征来犯的蒙古也先,土木堡一战,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于是京师震动,朝野混乱。皇太后急命英宗之弟朱祁钰监国,代总国政。当时的侍讲徐理跳出来大嚷:“天命已去,唯南迁可以纾难。”立刻遭到于谦的痛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面主持京都保守卫战,又拥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景帝,以绝敌方之念。当也先押着英宗来攻北京时,遭到坚决抵抗,大败而逃。京师解围,英宗也被放回来。徐(王呈)因为主张南逃遭到批判,景帝很讨厌他,见到他的名字就烦,这家伙于是改名有贞,想说明自己是有贞节、贞操之士。“土木之变”与宋朝“靖康之变”有相似之处,所以当时对岳飞的尽忠志节的宣传一浪高一浪,于谦的威望和权力也越来越高。改名徐有贞的徐理见风使舵,想捞政治资本,就向景帝上奏改建汤阴的岳飞庙和为岳飞祖茔修祠。如果单看汤阴县志和《汤阴精忠庙志》,人们会误以为姓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