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淮阳行

作者:陈忠实等

字体: 【

遗憾,在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这样一些辞条中,无不写着“神话传说中人物”。有的书上还有伏羲氏的造像,不知从哪里拓印下来的“人面蛇身”那幅。不过淮阳人不同意此种说法,或者说,即使他们无力推翻这些说法,也仍然对伏羲氏信以为真。他们说,我们所说的神话传说年代,是没有文字的年代。既然没有文字记载,那么后来用文字记载下的神话和传说,算不算是一种根据?最起码也是“疑似”吧?再说了,既然都没有文字记载,既然都是“神话传说中人物”,谁能断定那些人物子虚乌有?或许他们还会反驳:神话且不论,传说又怎么啦?都知道那时候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话、电视、伊妹儿,隔着那么空旷悠远的时空,历史不靠传说靠什么?支撑他们这种信念的,除去那些并不权威,也无法权威的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都于宛丘”、“葬于陈”,和从春秋屹立到现在的太昊陵之外,还有在《诗经·陈风》中描写宛丘的那十首古诗,还有诗中写到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蕳”“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龙湖,还有多少年立于湖中的伏羲画卦台……
  《诗经·陈风》在《泽陂》一诗中写到的“蒲”,即香蒲,开黄褐色的花,形状像棒子,茎可以编筐,编篓,如今仍然风姿绰约地摇荡在淮阳的湖塘中,在此不提。另外的“荷”、“蕳”和“菡萏”,说的都是莲荷,只不过分别指莲荷的叶片、花朵和果实,即荷叶、荷花和莲子。人们都知道,多用来拟人和励志的莲荷,是一种非常谦卑非常有生命力的植物,长年生长在池水和污泥里,水不干,它不死。据说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挖出来几颗古莲子,扔进水里,依旧还能发芽,开花。这就不妨碍淮阳人对龙湖和莲荷的认知了。他们把目光继续投向苍茫的远古,由黄河而龙湖,由龙湖而莲荷,由莲荷而岁月,从而断定当今仍簇拥在淮阳县城四周的龙湖,就是伏羲带领他的部落当年发现并临湖而居的那个大湖。湖里大片大片的莲荷,就是见过伏羲在湖里渔猎的那片莲荷,也是在《诗经》中被陈风反复摇曳过的那片莲荷。你看到它们鲜鲜嫩嫩的,看到它们在春天里生长,夏天里开花,秋天里结籽,到了冬天没有力气了,便扔下一池的残枝败叶,还以为它和别的植物一样,一岁一枯荣。其实不然,生长在龙湖里的莲荷是一种很古老的莲荷,很特别的莲荷,从不需更新换代,到如今都有几千上万岁了。它们世世代代不灭,年年岁岁不衰,从远古一直生息到今天。
  龙湖中的伏羲画卦台,同样是证据链中的一环。尽管物换星移,世事沧桑,没有人知道它建于哪朝哪代,毁于哪年哪月,最后仅存歪脖子八卦柏一株、宋熙宁年间的铜伏羲像一尊。但就是这一柏一铜像,它们的存在,那也在诉说伏羲氏确曾在这里画八卦。
  又要回到远古了。据大宋时期的《陈州府志》记载:“上古伏羲氏得白龟于蔡水”,在龙湖“凿池而养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研龟甲,然后参照龟甲和龟背上的天然图案,根据自然界中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种现象,及它们内部的联系,用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符号各自对应起来,终于画出了先天八卦,揭示出自然界天、地、阴、阳和春、夏、秋、冬的发展规律。从此八卦的原理穿越千年,不胫而走,让后来逐渐出现的医学、数学、哲学和天文学等等,茅塞顿开,大受启发。几千年后,世界上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据说这个曾带来一场科技革命的东东,就是根据八卦中的“二进制”原理制成的。你瞧,这多么值得我们骄傲!
  不可思议的是,在几千年后的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日,有淮阳东关少年王大娃在龙湖垂钓,不期钓上来这样一只当年伏羲参照画八卦的白龟。白龟眼似珍珠,肢生龙鳞,腹、背呈乳白色,龟甲高隆,甲上图案十三块,甲周图案二十四块。背部、腹部、四肢和首尾甲相加,共六十四块,正好与伏羲几千年前画的八卦璧联珠合。伏羲画八卦宣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最后就分到六十四卦为止。当地专家经过观察指出,王大娃从龙湖钓上的白龟,背中甲五块,表示五行;由此而外左四右四共八块,表示八卦;左右连接背中上下两块共十块,表示十天干;背中余三块,表示三才;周边左十二,右十二,共二十四块,表示二十四节气;腹部十二块,表示十二地支;背部、腹部再加上四肢和首尾,共六十四块,表示六十四卦。这一系列奇特的数字,如果不是巧合,那又说明什么呢?淮阳人说,说明伏羲氏在淮阳画八卦,确实是画了;伏羲氏在龙湖中凿池养白龟,也确实是养了。
  东关少年王大娃从龙湖钓上来白龟,证明“白龟献瑞”确有其事,一时在淮阳引起轰动。白龟被送到当地文物部门,经反复鉴定,认为此物不虚,必须让它回归龙湖。“我养了它三年哩。”来到重建的伏羲画卦台,淮阳一位朋友满脸诚信地对我说。
  我不止一次问自己:淮阳人真能让伏羲氏走下神坛?换句话说,淮阳人如此爱屋及乌,举一反三,他们真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伏羲留下的脚印?
  只有让宛丘古城站出来说话了。
  问题是宛丘消失几千年了,你到哪里去找这片废墟?但淮阳人不气馁,他们坚信宛丘古城就埋在自己的脚下。思维的逻辑是,相传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到他有力量“都宛丘”之时,肯定是他的部落比较繁荣之时。而繁荣的年代即使在某一天崩溃,也应该留下些残垣断壁,这就有迹可循了。还有另一种推导:正因为伏羲氏是真真切切的人,不是神,因而宛丘虽然是他“都”的,但他毕竟不如宛丘活得久长。那么活得更久长的宛丘,生命能长到什么时候呢?至少应该长到“神农氏都于陈”。
  思想的帆船航行到这里,水路也就渐渐地宽了。因为有古籍证实,“陈为太昊之墟”,又云:“陈为伏羲氏建都地,神农氏因其旧而都之,故名之曰陈”。从这些散落和残存的信息中,我们可以想象:历经千年,在伏羲氏一支逐渐黯淡之后,走出烈山的神农氏又渐成气候,进而带领他的族民也来到了淮阳。神农氏在这里教他的族民种五谷,尝百草,养畜禽,终于使部落人丁兴旺,最后他把都城建在了伏羲氏“都宛丘”的旧址上。或者说,他干脆把伏羲氏的宛丘当了自己的都城。《诗经·陈风》的开篇之作《宛丘》似可佐证:“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鼓兮,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学界阐释说,这是一首典型的乐舞诗,反映宛丘城里一片歌舞升平。而《诗经·陈风》中的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从陈地采撷而来的民谣,这是常识。所以古籍中“神农氏都于陈”的“陈”,我们既可读作新陈代谢的“陈”,也可读作继承的“承”,还可读作城市的“城”。否则,在许多年后的《诗经·陈风》中,我们就不可能看到宛丘城灯火阑珊、夜夜笙歌了。
  历史上积土那么厚重的宛丘,怎么可能不翼而飞?
  时间到了一九七九年,淮阳发生了一件大事:规模宏大的平粮台古城遗址被发掘,把淮阳的历史清晰地向后推回到六千多年前,一直推到了太昊伏羲氏的脚下。

[1] [2] [4] [5] [6] [7] [8] [9]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