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民主是国产的好
作者:房 宁 玛 雅
字体: 【大 中 小】
而内地的情况就不同了。这些地区比较穷,经济比较落后,基层没有什么公共财政,没油水。我今年去了四川的一个村,那里连扫大街的卫生费都是公司化运行,自来水也是公司提供。村长也好,支书也好,几乎没有什么可支配的公共资源。这样的地方搞选举,反倒比较平静。选上谁都那么回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尽义务,也有地方是轮流当。这种情况也可以放射到乡镇。这些地方为什么出经验?可能经济上确实没有太大文章可做,所以想做点政治文章,而这种文章做起来,也不会有太大风险。东南沿海地区,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对这种尝试当然会比较慎重。
官员政体改冲动的制度性原因
玛雅:所以说,民主是和利益密切相关的,特别是经济利益。
房宁:民主是价值追求和政治实践的统一。人们追求民主,希望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这是一种观念。包括那么多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验,肯定有观念推动的因素。但是从根本来讲,一种政治制度也好,民主体制也好,不是从人们的观念中产生的,而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过去一讲民主,就是抽象地讲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现在我们知道,其实一个国家不管是什么民主,它在早期、中期、成熟期都是不一样的,原因就是现实条件。民主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什么是好,什么不好,不是绝对的。比如“民主”这两个字,在中国传统的概念中,是一种民本思想,要求领导者替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有人就说了,这个观念不对,“民主”不是“民本”。民主,人民是主体,是动机。其实,这个说法本身也是一种观念。从根本上来讲,民主是由多数人所决定的,也包括多数人的思想水平、思想认识、思想意识。
美国杜克大学在中国搞了一个很大规模的调研,针对中国人的政治文化、民主观念有个测验。这个调研发现,现在中国多数群众对民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民主的需求,如果套用一句传统的术语,那就是民本的思想。在群众心目中,所谓的民主——评价一个政府、一个干部,或者评价我们的政治是不是民主的,它的真正含义,就是看政府在做决定的时候,是不是征求了群众的意见。这正是学术界所讲的民本思想。我看,中国的民主政治还是要适应人民的意识和感受,而且是人民当中多数人的意识和感受,而并非很少数的“先进的知识界”。民主的需求和民主的供给必须是平衡的,滞后是不好的,超前了也是不行的。现在大家所要求的就是这样,你既然是民主,就应该适应大家的思想,适应大家的需要。
杜克大学还做了一个横向比较,就是亚洲十国民众对本国民主状态的评价。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普通群众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评价,作为一个可比较的结果来看,恰恰是比较高的。在亚洲十国当中,仅次于日本,甚至高于很多大家认为比较民主的国家。
玛雅:杜克大学这个调查结果——中国民众对国家民主程度的认知度高于亚洲其他国家,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房宁:而且发人深思。发人深省是另一种现象,那就是在我们的干部当中,对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发展的呼声反倒是挺高的。干部中民主政治呼声比来自社会,来自普通群众的声音要高,而且要高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玛雅:也许因为他们在体制内,对体制的优劣、利弊都看得比较清楚,感受也比较深刻。比如说干部制度,一级管一级,他的上级是否正派?他跟上级的关系是否和谐?都牵扯到他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希望按照民主的游戏规则来玩。
房宁:你这个可能是比较理想化的看法。我看干部中的“民主呼声”与现在的干部人事制度有密切关系。任何职业都有职业预期的问题,社会管理者也是一个职业,但现在是这个职业的风险最大,职业预期最不确定。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就有一个要求,奥运会开完之后,给每一位北京奥组委的官员一个职业安排,以保障其权益,解除后顾之忧。那么我们的干部,谁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呢?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干部,或者说“做官”的价值就是不断地提升。从积极方面来讲,他能够负更大的责任,做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预期。可是实际上,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不断得到提升,从处长当到局长,再当部长。干部队伍毕竟是个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对于多数干部来说按照现行体制就上不去了,那么换一种体制如何?比如说选举,竞争上岗,那样的话至少就产生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这种“重新洗牌”的冲动恐怕与干部中“民主呼声”不无关系。
这个就使我们联想到,现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许更重要的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解决出口的问题。一个国家要搞得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发挥,干部的积极性也要发挥。要给干部一个合理的安排,使得政府管理者成为比较稳定的、可预期的职业,从而调动积极性。这方面有很多事可做。比如,应该转变只有“升官”才是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的制度安排。总想“升官”不仅是观念问题、教育问题,也有制度问题。现在的制度安排是单一出口,很多干部心理不平衡,这是个问题,应该改变,要让大多数干部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
简单地说,不是只有“升官”才是价值,也要考虑干部的年纪、资历,考虑到他实际做的工作,给以相应的经济待遇、物质待遇和精神上的肯定与鼓励。我们说,共产党员要做人民的老黄牛,当了一辈子老黄牛以后,应该得到肯定,人生价值应该得到实现。其实在中外政治文明成果和管理经验当中,可借鉴的东西很多。比如说,可以采取类似军队的军衔制,可以把我们的劳动模范制度加以改造、完善。使广大干部有不同的价值实现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步步高升”。这样的话,对整个干部队伍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对心理的稳定和职业的良好预期的形成,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不至于让很多心理冲动去影响、干扰我们的政治体制。
“高退休金养廉”的制度设计
玛雅:我有一次跟北大的潘维教授讨论廉政建设,他提出一个观点,叫“高退休金养廉”。比如你在公务员的位置上做了30—40年,这期间廉洁奉公,没有什么大的差错,退休以后国家就给你为数可观的一笔钱,保证你衣食无忧,过得很好。但是在退休之前,这笔钱是不给你的;你如果出问题,这笔钱就泡汤了,以此来鼓励和激发干部保持清廉,不腐败。我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前不久媒体曝光,香港广播处长朱培庆因为“寻欢风波”,申请提早退休,涉及到他一次性退休金900多万元和之后每月的长俸金5万多元,代价十分高昂。
房宁:新加坡和亚洲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体制,都是很好的经验。如果我们现在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来提高干部的工资待遇,这也不太现实。因为要有一个社会平衡,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待遇很低,如果干部挣得太多,差距太大,实际上已经有差距了,恐怕很难被社会所接受。但是像新加坡和一些国家,它有一种很巧妙的期货制——国家给你一个良好的预期,如果你犯了错误,特别是犯了廉政方面的错误,代价和风险都极高。那么为了“一世清名”,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内在的约束。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是靠这样一种方法,对官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我们现在恰恰是倒过来的,干部在任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他有很多的权力,有连带的利益。一旦他的地位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连带利益一下子就消失了,他的退休金和在位时的实际收入形成很大的落差,这样就造成了“59岁现象”,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如果我们把它倒置过来,对在职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保证他退休以后的生活待遇,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设计。
玛雅:据说当年红塔山的老总出事的时候,有领导人说了一句话:该给他的没给他,不该拿的他拿了。其实“高退休金养廉”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该给你的,到时候我会给你;不该拿的,你现在不要去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