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6期
龙首之变
作者:孙克昌
字体: 【大 中 小】
二
不觉已至秋天。东电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精神,实行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新的定员标准,在沈阳召开会议,议题就是“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会前,肖岑远去东电汇报,他拿出一个关于铁岭发电厂的“减人增效”方案,却被东电否决了,说这个方案不过仍然是优化组合而已,几年的事实已经证明,囿于中国人与人之间讲“和为贵”、讲“温柔敦厚”、讲面子的传统,实际上是减不下人的。
从春天直到这时,才引起肖岑远对减人的深深地思考。
从春天以来的多少个日子,在他的心目中,位置占得最多就是确保一流、提高一流,而对减人他思索得则要少些,更没思索到减人和确保一流、提高一流的关系。到了现在,他就不得不去思索,像铁岭发电厂这样的全国一流企业,这样的赢利企业,究竟为什么还要减人呢?减人和确保一流、提高一流的关系,究竟应如何摆法呢?
为制订新的方案,他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上级文件,一遍又一遍地学习领导讲话,一步又一步地加深了对国务院关于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精神的理解,一步又一步地加深了对实行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新的定员标准的意义的理解,于是他的脑海一下子产生了一个电火花,他的心间一下子豁然亮堂了,铁岭发电厂正因为是全国一流企业,才需要减人哩!减人,不仅是为了确保一流,而且更是为了提高一流!
这个电火花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强调的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要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肖岑远考虑到,世界先进水平大体上分为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两个方面。从这两个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铁岭发电厂的状况如何呢?
在设备技术方面,铁岭发电厂一期工程四台机组,全是引进美国的技术由国内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与英国和美国八十年代的标准差不多,仅次于日本,可以说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以致荷兰的专家来厂参观时,因看到如此先进的设备,就说感觉我们的国家已是一个发达国家了。香港和新加坡的专家来厂参观时说,没想到我国竟然有了如此先进水平的设备。
然而,在生产管理方面,铁岭发电厂的水平就不是如此了。与国内比,像铁岭发电厂这么一个一百二十万千瓦的厂,一般是四千人,而铁岭发电厂才是二千零三十八人,即是人家的一半,当然应算是先进的。但与国外比,例如日本,一个这样的厂仅一百人,至多二百人,就是说铁岭发电厂至少是人家的十倍,显然又是非常落后的。肖岑远这样一比,就把我们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比出来了。而要除弊端,就要减人。
肖岭远这样一比,就把我国的一流和世界的一流的差距比出来了。他认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保住一流,还要提高一流;而减人,解决人的问题,改善管理,就是提高一流的需要。
但解决人的问题,比解决设备技术问题更难。
关于这个问题,肖岑远又考虑到有个发电厂的一个干部的行凶案件。厂长调整了这个干部的权力,他因而对厂长怀恨在心,阴谋报复,竟然将厂长的双腿打折致残。人们议论此事,就归结到解决人的问题非常难,是企业领导者最感棘手和头疼的问题。
而肖岑远认为,这一案件显然是由那个干部犯罪所致,当然也反映出解决人的问题难;但肖岑远却由解决人的问题难,又进而认识到过去旧的劳动人事制度的弊端。解决人的问题之所以难,之所以使企业领导者最感棘手和头疼,就是因为过去实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是“行政安排”制,而不是“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制。“行政安排”制往往是领导说了算、个人说了算,难免存在压抑劳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弊端,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制,因为引进了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机制,就有可能保证劳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并有可能克服“行政安排”制的种种弊端。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制代替“行政安排”制,这就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认识基础上,肖岑远向会议提出了关于铁岭发电厂的第二个用人方案,获得批准。
东电沈阳会议之后,肖岑远就和厂里其他领导以及有关部门一起,投入大量精力,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经过近两个月的研究和十七次修改,于九月中旬确定了《铁岭发电厂“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职工代表组长会议审议通过,以铁电人字(1998)年119号文件下发。在全厂认真学习、讨论这一文件,充分弄通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于九月二十八召开全厂动员大会。肖岑远在会上郑重宣布:从现在起,全厂所有的岗位都是空岗,都不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都要依靠每一个人自己的实力去竞争,竞争到的岗位才是属于个人的。全厂每一个职工都可以竞争任何一个岗位,工人可以竞争干部岗位,下一级干部可以竞争上一级乃至更上一级的干部岗位。历时十九天,竞争上岗工作即告结束。
短短十九天,铁岭发电厂发生的变化却是空前广泛的,波及到了每一个人,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职工。短短的十九天,铁岭发电厂发生的变化也是空前深刻的,不但使全厂诸如“一流企业要不要减人”、“赢利企业要不要减人”等等对减人的疑虑一扫而光,而且使全厂的思想观念大大不同于以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