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宣纸之乡行

作者:蒋子龙 韩作荣等

字体: 【

檀皮为料的真宣罢。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宣纸分生宣与熟宣。生宣为手工制作未进一步加工的宣纸,是书法与写意画的主要用纸,其渗透力强,润墨扩散快,易得水墨淋漓、生气蓬勃、颇多意味的艺术效果。而熟宣则是生宣经过施矾、加蜡、填粉、染色、洒金、砑光、施胶、印花等复制加工的宣纸,阻塞了纸面纤维间的毛细孔,致使运笔时不致走墨而晕染,其适宜于大焦墨或淡枯墨作画与书写,尤适用于工笔画。
  说起来,宣纸的制造是十分繁复的,分四个阶段五十五道工序,细分之下,纸工可又有工序七十二道、一百零八道之说。其中制料阶段,制皮料工序二十四道,制草料工序二十二道,配料工序三道,制纸工序六道。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这些青檀之皮,稻草之黄,皆被利刀砍割,在石灰里浸过,在碱水里煮过,在铁锅里蒸过,在阳光下晒过,在足下踏过,在流水里洗过,被鞭子抽打过,被压榨过,被木杵击打过……看来,想抵达洁净和纯粹之境何等艰难。所谓燎皮和燎草,除去污秽和杂质,经历的烧灼和蒸煮,多是火与水的作用,变得骨软筋麻,清纯白净,其耐住了多少煎熬,又遭受了多少蹂躏。
  而这一切,多由手工制作,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的。所谓慢工出细活,千锤百炼,适度把握时间与分寸感,是艺术,也是一切创造性事物的必由之路。譬如檀皮,两年之内的太嫩,超过三年的变老,其蒸煮、浸泡、石灰的腌渍等等,却需要二十四小时以上或数天的时间。而稻草的埋浸、堆积腌灰、常压碱煮、石滩铺晒、高浓碓碾等,传统的燎草生产需六至八个月。这让我想到笨鸡与野生的鱼类,以及未施化肥农药的粮食及天然食品,其滋味与豢养、催生的食物绝不会相同,那也是适度的“慢”所留存的意味吧。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经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抄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淳净洁,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尘埃,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在泾县的纸厂,我曾目睹纸工捞纸——在纸槽的两端,常常是夫妻和兄弟的两个人面对面,双手各执苦竹做成的竹帘两端,当竹帘从槽中捞取纸浆,在浆水滴答与倾斜、平正的滑动间,一张薄薄的宣纸便在瞬间生成了,继而被揭下,一张张摞叠于木板之上。我惊异于两个纸工的默契与心领神会,四只手如同长在一个人的身上,那般协调、一致。据称,捞纸的技艺性很强,全凭手感掌握纸的厚薄与均匀度。而纸的捞取,与光亮的明暗、人的心情等多种因素有关,纸里也蕴含着人的灵性,我想,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精力充沛、弥满,心情愉悦,或许,他们捞出的纸会更为明洁、光亮,心底无尘,宣纸会更白。
  上述捞纸只是一般规格宣纸的抄造。近来泾县宣纸厂生产的宣纸极品,俗称“丈六宣”的露皇宣,为特净宣,据介绍,需三十多个技术精湛的工人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成功,需要十四个抄纸工同时在一个纸槽中操作,使纸一面平整,一面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其造价十分昂贵,恐主要供大家书法绘画之用。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可谓天作之合。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黑皮蠹及花斑皮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有关方面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二○○七年五月三日写于北京
  
  三躬不负此泾泉
  
  不久前,人民文学杂志社组织往宣纸之乡的安徽泾县采访。宣纸是国宝之一,我自然是欣欣然应约前往。
  宣纸之被冠以“宣纸”之名,已有千年以上了,其本身的产生显然更为久远。民间传说,东汉蔡伦身后,弟子孔丹出于缅怀,发念造出最好的纸,为蔡伦画像。在一峡谷溪边,偶见横卧溪上的青檀树,经流水的终年冲洗,树皮飘散如缕,长而洁白,遂取以造纸,筚路蓝缕,终至功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宣纸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书画艺术的发展,功莫大焉。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书则骨神兼备,画乃异采飞扬,最能体现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加之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有千年之寿,使古来多少丹青妙笔、珍本墨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光耀千秋。因而好之者遍及朝野,风雅如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为当时宣纸中的珍品。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但早期泾县附近的地区也有这种纸的生产。从宋代始,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故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这自然不会是偶然的。
  我们在安徽泾县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生产基地目睹了几个主要环节,完全手工的制作,是一种体能的挥洒,也是一种艺术的美。
  宣纸的传统做法共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生产周期长达三百多天: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变白,然后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捞成纸,再刷到平板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如果细分,则工序超过百道。其中保密工序,更不为外人所知。
  宣纸生产单是整个工艺过程就可列为世界名物之一。每道人工工序之外,还需日光漂白以达自然天成。故宣纸的形成乃是“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
  泾县能造出大量的优质宣纸与泾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天然因素息息相关。这里具备了生产宣纸所需的最为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大部分是喀斯特中、高丘陵,为宣纸原料之一青檀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种植地。宣纸的自然漂白也依靠喀斯特山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泾县粮仓的河谷平原为宣纸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沙田稻草,与普通稻草相比,沙田稻草成浆率高、纤维韧

[1] [2] [3] [5] [6] [7] [8] [9]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