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珠江,东方的觉醒
作者:张胜友
字体: 【大 中 小】
二○○七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
一九九八年,广东GDP超过新加坡;二○○三年,广东GDP超过香港;二○○七年,广东GDP超过台湾。
邓小平曾希望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至此,广东经济总量已超其三,紧迫韩国,并且年均增量从二○○五年起已明显超出韩国。
进入新世纪,广东的外贸出口,实现了“月超百亿、年超千亿”的历史性突破,长期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百分之四十以上。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当年,从广州前往珠海不足一百公里路程,却需摆渡五六个渡口,耗费上七八个小时是很平常的事。
改革发展时不我待。广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提出“地方办路,集资修桥”,“以桥养桥,借款还贷”等口号,率先打破了公路建设由国家投资的一统体制。
珠三角大地,一条条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巍峨长桥凌空飞架……仅一九八四年短短一年,即有三洪奇大桥、细滘大桥、沙口大桥和容奇大桥先后落成通车。
创新的模式,使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成为全国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也使珠三角的发展优势获得质的飞跃。
多么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线啊:昼夜奔驰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巍峨长桥上的,是一列列集装箱车群、货柜车群、大卡车车群……
这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大动脉涌流的乐章……
这是南中国城镇崛起时吞吐时代气息的节奏……
珠江滔滔,春潮叠涌。
邓小平他老人家殷切嘱托:广东能快就快,不要等。不发展,什么都不行!
中华要腾飞,这里是试验场、出发地——万古珠江率先觉醒,率先领跑,她所期待的,她正经历的,以及她将要展示的,是“曙光漫上天际时大地的骚动……”
第五集 继往开来
据称,“高州”的地名由“高凉郡”演化而来,寓意为“高高的凉爽的山冈”。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这“高高的凉爽的山冈”上崛起了一座古城池——曰:“高州城”,遂为历代州、郡、路、府、道、专区之治所,历史上曾长时期占据粤西经济、军事、文化之要津。
公元二○○○年,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仆仆风尘来到千年文化古郡高州,读史籍,栽荔枝,沐春风;又一路兴致勃勃巡视深圳、顺德、广州,纵览珠三角大地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大潮……此刻,他也许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谷牧同志一道考察初创的深圳经济特区时,两人的套靴里全都灌满了泥沙和污水的艰辛而又开心的情景……
浮想联翩。二十年前,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江泽民,曾作为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考察外国经济特区代表团团长。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广东、福建两省,深圳和厦门两个特区负责干部组成的九人小组,一路马不停蹄访问了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墨西哥、爱尔兰等六国,实地考察了九个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借途经日内瓦的机会,还专门邀请了联合国组织的十多位专家举行了两天的论证会。正是这次出访和考察,就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政策性建言。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江泽民以满腔热情向常委们推介“蛇口模式”——蛇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杆风向标,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第一个在全国搞工程招标,第一个搞职工聘任制,第一个搞住宅商品化改革……江泽民指出:蛇口的管理方式,为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时序演进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已进入到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的“深水区”。显然,以前的改革若“破”字当头,则此后的探索以“立”字为先。
一九九二年的深圳,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深圳市政府代表团飞渡重洋赴美国招聘中国留学生,成为全国以政府名义赴海外招聘留学生的创举。
——率先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日后全国普遍推行从城镇到农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开了先河。
——一九九二年七月一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
这一决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和大胆探索。决定明确规定,特区立法可依照宪法条文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在具体规定上根据实际有所突破。
有专家甚至把深圳的特区立法权,与深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并称为深圳最重要的“两大优势”。
——一九九二年八月八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科技成果拍卖会在深圳举行,成为以市场原则为科技成果“定价”的“破冰”之举。
在随后的日子里,深圳经济特区以国际惯例为坐标,连续打出不断深入改革的“组合拳”: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使企业成为无行政上级的独立法人;取消企业内部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试行企业内部员工持股制度,持股比例可高达企业总股本的百分之三十;建立全国首个产权交易所,为全国各地企业的兼并、转让、拍卖、处置闲置资产提供了规范、透明的媒介;建立深圳外汇交易中心;将企业设立的政府审批制改为按国际惯例运作的核准登记制,进而又将企业登记的行政审批制也改为依法核准登记制,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注册官”制度,实行“一站式”注册。
改革的成果是: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四年,深圳共新诞生了二万六千三百家企业。相当于特区成立前十二年注册企业的总和……
在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国家体改委在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城市和经济特区。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起点较高,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提供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范例,值得借鉴学习。”
正当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在珠江两岸高歌猛进之时,又一场关于经济特区的争论却不期而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区还要不要继续“特”下去?
这一尖锐的诘问,无疑引起了深圳从高层到民间的强烈反弹……
在这个历史关口,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江泽民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深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提出著名的“三个不变”:“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要搞多久,经济特区就要搞多久”。他还特别强调,“变了,不利于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人民群众也不答应”……
抚今追昔,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制高点,新觉醒、新思想的鼓点又一次从珠江畔擂响,回荡在新世纪的天幕——
江泽民向全党郑重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