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珠江,东方的觉醒
作者:张胜友
字体: 【大 中 小】
终是深圳无时无刻必须面对的社会大课题。
已拥有一千七百万人口堪称国际大都市的深圳,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了。深圳的移民人口已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远远超出了美国纽约百分之四十七的移民比例。
深圳还容纳了七百万的外来劳务工,他们的背后站着七百万个家庭,同时辐射全国二千多个县、市。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的社会和谐,直接牵动着全国的社会神经。
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劳务工医疗保险体系的城市;第一个制订《献血法》的城市;第一个自己制作血源库、也是第一个血源不仅供应自己还输向全国的城市——“一夜城”的深圳二十多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把最大的移民城市建成了最具归属感的城市,同时也就升华为一个和谐的城市。
二○○七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称:追求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依据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选出深圳、东莞、北京为全国地级以上大城市中科学发展水平前三名的城市。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自降生之日起即置身于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之风暴中心,风云际会,风起云涌,风动中华——从摸着石头过河、一路突破禁区,到创立新经济模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始终领跑于前沿。
今日之深圳,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调整路向,协调发展,尤以在大力开拓高科技产业全面进军国际市场、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倾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创建国际大都市等方面,又闯出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二○○五年八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出台《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调控指标体系》,四十一项考核指标向各级党政干部清晰表明了每个部门在每个时间段的工作要求。
二○○六年底,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通过《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涉及收入分配与公平、安全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等的二十一项指标,以民生为标尺,对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向、官员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效果进行严格考核。
以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考核政府工作,在全国尚属首次。
速度深圳、效益深圳、科技深圳、人才深圳、生态深圳、文化深圳、和谐深圳……成为深圳经济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词。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时,曾特别要求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建设方面为全国做出表率。
毫无疑问,深圳经济特区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新世纪、新气象——珠三角大地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展现一派异彩纷呈的绚丽风光。
从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十日启动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到后来CEPA的实施;从珠三角到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再到包括珠江流域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在内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俗称“九加二”战略),珠江掀起的改革开放大潮,正一浪高过一浪。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强劲发展,陆地面积只占全国百分之一点八五的广东,贡献了占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七分之一的财税收人、四分之一的外资总额、三分之一的对外贸易金额。然而,在这一串闪亮的数据背后,广东也有很多难言之隐。作为移民大省,广东人口激增数十倍,人均可耕地面积急剧萎缩。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广东中心地带,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临界点。
德国学者康拉德·赛茨在他的新著《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二○○七年中文版前言)中以坚定的口吻预言:“中国由此之后走上了其重登世界经济之巅的道路,一条持续奔向前方之路。”康氏还分析说:邓小平几乎把经济增长的所有优势发挥至淋漓尽致,其时代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此刻面临的将是更为艰辛的任务,给予高速度发展的经济添充上社会保障的能量和环境保护政策,今天的新口号已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发展”。
滚滚珠江,正承载着世人惊奇与赞叹的目光,以大气磅礴之势在南中国这片沃土上奔湍飞泻……
第六集 中国之路
深圳莲花山顶,七峰如莲,松柏苍翠,绿阴匝地。
邓小平全身塑像高高耸立于此:他老人家身披风衣,目光炯炯,上身前倾,脚步匆匆……似乎又一次巡视在珠江三角洲这一片热土上。
回首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六年,邓小平曾两度荣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榜,标题赫然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时代》周刊驻北京分社社长里查德·霍尔尼克曾由衷地充满敬意地说,邓小平“给世界带来了震撼”,“他所做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领导人能够望其项背”。
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江泽民专程前来为邓小平塑像揭幕,神色庄重。
二○○三年四月十二日,胡锦涛深情地瞻仰了这位世纪伟人,敬献花篮。
这是后继者对先驱者满怀敬仰的追思,同时又是后继者对先驱者庄严神圣的承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复兴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始于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的探索,成功于邓小平高蹈宏阔的改革开放谋略与阔步前行的胆识,承传光大于后继者江泽民、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开拓与奋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将偌大的积贫积弱的中国推上了变革图强的征途。
欢歌庄严的历程——大风起于南海,席卷万里神州,中国人民正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豪迈与自信的身姿走入新世纪!
人们记忆犹新——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四日十二时,邓小平第一次南下巡视深圳。他老人家下车伊始即言明:“我这次来,主要是看,只看不说。要讲呢,我回北京再讲。”
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一回到北京,老人家即找来几位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兴致勃勃地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接着又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极严肃地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以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为核心内容的改革旋风迅速卷过大江南北……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至四月六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决定,沿着中国一万八千公里大陆海岸线逶迤排开,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港口城市,从而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带——掀起了继创办经济特区之后对外开放的第一波高潮。
一九八五年一月,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州)、泉(州)、厦(门)三角地区为内外交流、城乡渗透的开放式沿海经济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