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珠江,东方的觉醒

作者:张胜友

字体: 【

弦之箭直矢海鱼;依山而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红墙绿瓦的高校群落……所有这一切。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为珠海特区赢得了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浪漫城市、生态环保模范城市、人类居住最佳城市等一顶顶桂冠。
  一条“情侣路”、一座海滨城、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特区……足见珠海市一届又一届的执政者们具有何等宽广的谋事胸襟、人本思想与人道情怀——从而书写出一篇又一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锦绣文章。
  深圳这个以“一夜城”的美誉崛起于中国南海边的荒僻小镇,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转型,崛起之快捷发展之神速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毋庸置疑,深圳在经历了二十多年骤风暴雨般的改革与发展之后,同样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消耗难以为继的困局。
  深圳经济特区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显然是摆在深圳人面前的新挑战、新考验。
  “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很快确立了新的发展路径。
  二○○三年四月十一日下午。深圳中兴通讯总部人声鼎沸,欢呼雀跃,总书记胡锦涛专程前来中兴视察。尤令中兴员工们欣喜与感动的是,两年前胡锦涛访问塞浦路斯时,曾抽暇出席中兴通讯与塞浦路斯电信总局智能网项目合作签字仪式,他记忆犹新,还专门向总裁侯为贵详细询问了该项目的最新进展情况。
  胡锦涛听了汇报当即表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兴通讯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与人才优势,紧紧抓住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坚定地进军国际高科技市场。
  中兴通讯不负总书记的嘱托,海外市场捷报频传:为罗马尼亚构建全球第一个全国性NGM网络,ADSL规模服务于二○○四年雅典奥运会,承建香港OADM城域骨干网,交换机中标美国国际汇结局,担纲越南第一个铁路专用通信网……
  中兴通讯作为国内领先的电信设备制造和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凭借在通讯系统设备和个人终端设备研发生产上所具备的领先优势,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准确的国际市场定位,这已成为中兴通讯快速增长和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
  走进深圳华为公司,穿梭于一个又一个不同型号的通信交换机、光网络产品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之间,耳畔回响着此起彼伏的优雅的声音:“华为是一个开放性组织,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搞研发与生产,宽广的世界等待着中国……”
  这家成立于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三年即开始实施员工持股产权改革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创办之初即把目光瞄准世界。近二十年在国际电信市场的击风搏浪,华为已在全球建立起三十多个分支机构:在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等均设有研究所。华为的产品已经成功打入德国、西班牙、巴西、俄罗斯、埃及、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四十多个国家。
  华为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实施开放性合作战略,已与IT、摩托罗拉、英特尔、AT&T、ALTERA、SUN、微软等世界一流企业广泛开展技术与市场方面的合作,以不断提升拓展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七年,深圳华为合同销售额高达一千亿元,其中出口超过百亿美元,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面旗帜。
  一九八五年,深圳即开始创办“科技工业园区”——在全国率先探索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
  一九九二年以来,深圳先后制定实施了五十多个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
  到二○○七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九点八,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目前在深圳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已从二○○○年的四十多家增至一百三十多家,创业资本总规模达一百一十五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一九九二年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四十六点五,从一九九二年的三十二亿元,发展到二○○七年的七千五百九十八点八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百分之五十八。
  回望二十多年历史,深圳经济特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以及创新科技体制的道路上大步奋进——深圳“科技之树”已根深叶茂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改到深处是观念,观念一变天地宽”——今日,当我们漫步在蛇口,你会发现当年以“工业”命名的工业大道、工业一路、工业二路……已分别更名为:南海大道、蛇口一路、蛇口二路一显然,“工业”悄然告别蛇口,彰显出蛇口发展战略一次脱胎换骨的大转型。
  南海之滨,深圳湾畔,蛇口这块犄角之地又创造出了新传奇:率先进行产业升级,由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港口小镇、创意产业基地、国际化人文社区等多重角色演变——最终将打造成为香港高端服务的空间外溢区与珠三角地域外向型金融、娱乐、航运服务中心。
  这对于蛇口这个当年中国改革的“试管婴儿”,无疑是更高层次的新一轮改革冲刺。
  “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大城市不仅仅意味着金钱和金融,同时是各种文化和人才交汇之地;深圳经济特区努力将经济、政治、文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向进步。
  由文化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的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始终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办展方向,突出提升文博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突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突出和催生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以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显然,已成为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文化会展的“龙头品牌”,为方兴未艾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树起了一面旗帜。
  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从二○○四年举办首届深圳文博会,国内外参展企业六百多家,观众总人数四十七点七万人;二○○五年第二届文博会参展企业一千零七十一家,观众总人数九十点六三万人;到二○○七年第三届文博会,观众总人数攀升至一百七十万人,合同成交额、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文化产品交易额分别达到二百零七亿元、一百五十一亿元和五十六亿元……规模越办越扩大,人气越办越红火,影响越来越深广,当之无愧地成了深圳鲜亮的城市文化符号,与“读书月”和“市民文化大讲堂”并列为深圳三大文化名片。
  借助于文博会的强大驱动力,深圳正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深圳文化产业园区也在筹划打造全国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中心”、“动漫游戏开发中心”、“文化产品生产制作中心”和“区域文化市场消费中心”,进而把深圳打造成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基地。
  激活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无疑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索出了新路子。
  从创办经济特区之日起,“发展与和谐”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