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6期
《长江传》选章
作者:徐刚
字体: 【大 中 小】
湖北崇阳县桂花泉镇地处方山与横山之间,有15个村,12300多人口。居住在方山的有5村6000多人,山上森林覆盖率达80%。横山是荒山,森林覆盖率不足60%。1991年5月21日至23日,桂花泉镇降雨量达400毫米,山洪奔腾而下,冲毁横山下10个村101间房屋,3600亩稻田,4公里机耕道,方山脚下5个村安逸如旧,炊烟袅袅。森林对于人类的关爱真是无微不至的,崇阳至赵李桥公路从方山与横山间穿过,靠近横山一侧的被冲毁4公里多。而靠近方山一侧的却完好如初。
江汉平原仙桃市蒌河镇张马垸围堤,周长6000米,垸内有2000多农户,9000多亩农田。围堤新栽杨树1000米长,其余都是栽有多年的树木,只有30多米的堤段光头没有植树。1991年水灾。有树的堤段均未出现险情,没有栽树的那30米堤岸发生堤崩溃口。
有林堤安,无树堤危。
四川甘洛县大桥乡利达子依沟,是大渡河水系中一条古老的泥石流沟。1992年7月9日晚12时前后,利达子依沟中上游骤降暴雨,大规模泥石流出现,沟口输出固体物质20多万立方米,冲毁利达子依沟大桥,直向大渡河倾泻而去,并冲往彼岸,将宽约120米、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的大渡河堵断。形成了直径4到7米,体积100至300立方米的巨大险滩,迫使大渡河水位上涨10米多,水长达10公里!正当此时,由渡口市格里坪开往成都的442次客车恰好到达大桥,与罕见的泥石流相遇,造成铁路史上少有的突发灾难事故。
是次泥石流除了地质原因外,主要是山上植被破坏所致。1966年以前,山不露石,树木丰盛,沟沟坎坎,相安无事。1957年涨水垮山,冲走两头牛;1968年水更大,毁坏几亩地。1966年以后的乱砍滥伐使3000多亩密林成为残次疏林,部分地区已是荒山秃岭。利达子依沟两侧本来长有香樟树,树木砍伐一尽后再挖香樟根,山体不仅无遮无掩而且遍体鳞伤,那灾难难道还不是砍出来挖出来的吗?
相距不远处另有一沟名担洛窝沟,树木葱茏,也没有挖掘香樟树根者,沟床稳定,四季淌水,已经多年没有发生泥石流了。
四川巴中县五十年代初的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1959年下降到16.4%,巴河七里沱水文站测定巴河在六十年代的输沙量年平均455.3万吨,比五十年代增加6倍。巴中县的土地眼看就要流失一空了。从此开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1975年森林覆盖率升至22.58%,巴河的输沙量比六十年代随之减少39.27%。
长江绿色工程的可行性及其保持水土、减少流失的生态效益,实际上已经由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得到了证实,做出了榜样,人类为着自己的破坏而修复生存环境的努力,是大地所喜乐的,而且大有可为。
地处嘉陵江流域的四川盐亭县,古时以森林茂密巨木参天闻名,杜甫写有“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廓水泠泠”之句。直到五十年代,仍然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28%。1958年开始大肆砍伐,砍光了东山又砍秃了西山,到1976年森林覆盖率仅为3.4%,山上不见树木只见风沙,农民没有柴烧,种了红薯煮不熟。鸟儿没有树枝做窝,只好在光石头上下卵,一阵风过沙飞蛋打,那些找自己亲生卵的鸟呜呜地鸣叫,从此远飞它乡。干旱、大风、洪涝把一个原先山青水秀之县,折磨成了粮食亩产只有216斤的穷困县。
盐亭县下决心治山造林,始于1983年。1989年又列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一期工程重点县。从选种到挖坑均有技术指标,县里的所有干部全部下乡蹲点包干,和农民同吃同住同挖坑,到1994年,全县绿化率达99.61%,森林覆盖率为54.64%。目光所及都是绿,山上山下空气湿润而清新,盐亭人以10多年的辛勤汗水,扎扎实实的劳动,大体恢复了生态平衡,创造了可以生存、可以安居、可以持续的一个家园环境。
1994年7月的水土测量表明:盐亭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8.6%,表土流失减少98%,塘、库、堰增加蓄水561.6万立方米,滑坡垮塌减少98%,年平均最高气温降低1.7℃,最低气温上升0.6℃,相对湿度提高5.4%,风速降低90%,土壤含水量增加20%。地下水每平方公里增加10万至16万立方米。灌木增加20种,草木类增加12种,鸟类增加72种,兽类增加15种。
有枯泉再发。仅林山乡就涌现新泉130处!
亲爱的朋友,在盐亭你已经看见了:只要荒山变绿,大地之上便开始了新的集合,有水,有鸟,有兽,有和风细雨,有诗情画意,盐亭人有福了!
作为长江绿色工程序曲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自1989年以来成就斐然,这一计划需30至40年的时间,现在刚刚过去10年,到2000年增加森林面积700万公顷,工程也跨长江中上游地区9个省,治理范围包括154个重点县。一期工程的任务是“在保护好现在植被的基础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科学布局,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新的森林资源群体”(《人民日报》1990年5月12日海外版,高德占答记者问)。工程全部结束后,长江中上游将增加2000万亩森林面积。
长江中上游的造林与毁林在同时进行着。尤其是上游地区的原始森林,国家要木头,地方吃的是“木头财政”,还有偷砍乱伐,常常是几把斧头砍树。仅四川一省,到1996年为止的统计说,该省已经在国有天然林中采伐木材1.2亿立方米,毁灭性地消耗有林地648万亩,蓄积2.1亿立方米。长江上游地区荒山荒地四处皆是,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一期工程全力植树之后,该区宜林荒山面积仍为1.24亿亩。
1998年8月5日,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明确而又坚定地宣布:“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冻结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一年”,“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工作”,“抢救和保护森林资源”。
国务院通知的开头就说:“我国森林资源严重短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强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以各种名义毁林开垦或乱占滥用林地搞开发区、房地产和其他工程建设等,对林地化整为零,少批多占,不批也占,占而不补,造成林地的大量流失和森林的严重破坏。这种势头如不遏制,有的地方将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有的将从根本上失去森林资源再生的可能,有的甚至因森林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而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作出这样一个决策,尽管晚了,毕竟有了,它所具有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时代》周刊在题为《1998年环境领域十大事件》的文章中,“中国停止砍伐森林”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