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0年第2期
黄金城
作者:陈祖芬
字体: 【大 中 小】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1章第十七章 美联社和石子馍 黑乎乎的街头,传来热乎乎的歌声,"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一圈人围着个电视机站着,他们为什么夜里跑街上看TV?我走到人群里,原来,那歌声不是电视机里的人唱的,是电视机外的人唱的,而且,是一位满脸皱皱巴巴的老大爷。不过他的歌声不仅不皱巴,而且很挺拔,挺拔得好像一锤定音、一歌定天下般绝对的目中无人。再看看周围,这一个夜市有很多处街头卡拉OK,一元钱可以唱一曲。有人唱给朋友听,这位老大爷绝对是唱给自己听。唱完扭头就走,从椅子间、人群中走出来时,那分旁若无人,如入无人之境,好像一个所向披靡的将军。在这里唱歌,不用说谢谢,不用说希望你们喜欢,我行我素,我歌唱我宣泄。"老将军"唱罢掏出一盒烟,一看有盒无烟了,把烟盒往地上那么一甩,那气势,好像甩出一只决斗的手套。
我一惊,怎么可以随地扔烟盒?但是我还是觉得他甩烟盒的动作都那么决断有力,而且高兴这种街头夜间一元钱的服务,可以叫多少市民乘兴一展歌喉。
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60亿人口日。这60亿人口中有10万在灵宝。我想,不管是偌大一个世界、一个中国,还是小小一个灵宝,人们都有办法调节自己的生活。我再走到桃林街,这里是特困下岗职工夜市。半里长的街道上,全是小吃,模糊豆面、羊肉泡馍、烧饼夹肉、油泼面、石子馍……那石子馍,是把一大锅小石子烧热,再把馍放在石子上烤熟,叫我想起刀耕火种的原初。
新石器刀耕火种的遗址,在灵宝有120处,尤其是荆山铸鼎原周围发现了30余处,考古学家认为仰韶文化时的中心居住区可能就在这里。大规模的发掘,可能是研究我国文明起源的切入,10月26日新华社发了通稿。这之前,10月20日,新华社已经发了灵宝一个通稿:《灵宝发现我国最大的秦人墓葬群》。有760余座,还有大量铜带钩、护心镜等等陪葬品。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塔斯社、中东社、共同社还有国内几百家报纸一下都转发:灵宝,秦人将士墓。到11月9日,新华社接连第三次为灵宝发通稿:《我国首次发现5000余年前人工采得的铜矿石》。
我顺路去过一个有仰韶文化遗址的村落。这里一家家晒着长长的玉米串和长长的柿饼串。生活像橙黄的玉米和红红的柿饼这样实际又这样美丽。五千年的文化托起这个村落,我简直觉得这里的农民都已经五千岁了。一个山坡上有棵奇特的树,这样苍劲这样自信地立在坡上傲视众生!我问坡下的老农这棵树有多少年了?他说四千多年。那么淡然,好像在说他家晾了几串玉米。当然,这老农一定有五千岁了。树下泥地里,有一个栽倒了的石狮,已经让风雨打磨得轮廓不清。朋友把这个石狮扶起来,我问老农石狮是什么年代的?这位五千岁的农人更是像讲他的小辈人似的说:汉代。
10月10日,我坐在从北京发出的软卧上,还记不住我是去什么地方。不过一个月,周春生一位助手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京城各大报记者的名单,都是要求来灵宝采访"四优"的。我问他们什么时候来,助手说过一段再说吧。如今世界都知道了灵宝是块宝,远44 报告文学
远不止黄金苹果枣。还有,那周春生是什么地方人?灵宝。抢答正确。
等新华社、美联社把老外和老记都胡撸来了,让他们在这个有那么多新石器文化的地方,吃着喷香的用石子烤出来的带"石"字的馍,或许我也来个通稿,叫做:据考证,21世纪的人一边吃石子馍一边学习"四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第十八章 唐明皇院(外两篇) 一见她,我就想起这里生产的红富士苹果,红红圆圆的脸,亮亮圆圆的眼睛。我说你带孩子住这里,你爱人常来吧?她说来,他一来就说这屋里电话也没有,不方便,也不放心,他要把手机丢哈(灵宝人把丢下念成丢哈),我想我如果拿个手机住这平房里,多不配套,我家在农村闭路电视、VCD、电冰箱、电话什么都有,在这里就显不出来。
她的爱人在金矿,她今年30,她说他们这院对面的贵妃院也是住一院子带娃上学的。我说那么这个院叫什么,她也不知道,我想或许叫唐明皇院?
灵宝新建的中学、小学、幼儿园,高大气派,把灵宝自己给比下去了。灵宝村镇的"豪宅",也都是学校。但是有条件的农家,父亲留在村里,母亲都带着孩子到灵宝租一间平房,供孩子在市里上学。
这里农村管外公外婆叫外爷外奶。"红富士"说她娃太疯(淘气),娃的外爷外奶老惯他,要子儿给子儿,隔辈儿亲。可是学习不中,文化不中,将来都得被人淘汰。她在农村那么多亲人,到这块儿,不中啦!谁谁也不认得。有时想想这算怎么回事,晚上老哭。再一想,为了娃呀!
她说有时她就对娃压铐子(灵宝话,加压力),说你将来要考不上大学,你妈就跳楼。娃说:你放心,我非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接你去北京住!她又说,学校统考你要是不考前5名我不给你送饭!娃说:妈,你放心,如果考不上前5名,我不出教室门!
统考结束,娃数学100分,考第一,她又补充一句:"全班有五个并排第一";语文考935分,第四名,其实娃都会,就是太粗心!
临走我问这位可爱的"红富士"叫什么名字,她说贺亚萍。我问哪三个字,她说邓亚萍的亚萍,贺龙的贺。
真行!毕竟是苦熬着望子成龙的。再说,她这名字尽和名人有点关系,她那儿子指不定又是名人呢?或许,这院子里就培养出个唐明皇呢?
磁卡大妈 又走进一家。这家是一个外奶带两个7岁的外孙。她说现在上初中和没上学差不多,啥事也做不成,所以都到灵宝来借读。
屋里很简陋,两块单人床板拼接成一个大床,床前两侧的墙上,拉根铁丝,铁丝上搭块布,布一拉,里边是卧室,外边是"多功能厅"。
简单的日子有简单的办法,不简单的是,没有灵宝户口的,要交借读费一人3000元,读初中要交5000元,高中有的要交一万元。外奶说原先在农村,爸爸妈妈把娃诈唬住,她这隔辈儿的,不想让娃哭。有时她也诈唬:你们再疯,不在这儿上学了,背书包回家!可两个娃吵,说:不回家,就要在这儿上学!娃也懂事,就怕不让他们在这儿上学。虽然这里的条件比农村家里差多了,家里闭路电视、VCD、电冰箱、电话全有。
我说这屋里没电话可不大方便吧?她轻快地说反正她买电话磁卡,在街上打磁卡电话。
很时尚的磁卡大妈,再看她那半高跟牛皮鞋,她那粗大的金戒指、金耳环,都是两个9。现代化是用经济做载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