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国酒当歌

作者:杜卫东 张建术 赵剑平

字体: 【


  袁仁国神情肃穆,眼里闪着泪光,一番话不仅在情理中,更见一种赤胆忠心。
  袁仁国说到做到,散席后,他坐阵广州,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依靠广州公安和工商,一举端掉了这个售假窝点,并顺藤摸瓜,还打掉了一个制假窝点。这个充分体现袁仁国风范和忠诚的故事,在广州各大酒店广为传扬。
  那以后,袁仁国一个省一个城市地跑,建立茅台销售片区,设立茅台专卖店。在销售环节上,真正对假冒产品釜底抽薪,全力维护了国酒的神圣与尊严。如今,茅台直销网络已在中国大地铺开,茅台专卖成了茅台销售的主渠道。而从事茅台专卖的人员,都是厂里经过认真考察,忠于茅台的精兵强将,他们跟袁仁国一样,那种对茅台的情感和忠诚是直接跟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从我们的手里销售一瓶假酒出去,就是对祖宗的背叛,对妻室儿女的背叛!”
  这是他们的保证,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对国酒茅台的浓情深爱,还是袁仁国智慧的源泉。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智慧其实是由情商和智商组成的。长期以来,我们多重智商而轻情商。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爱得真、爱得深,才可能对所学的东西举一反三,有透彻的掌握。学术有专攻,亦然。历史上“江郎才尽”,很多学者认为是一个谜。现在想来,其实是情商的干枯,最后导致智商的贫乏。只有活力与青春,才能激情再现。情商应该是智商发挥的润滑剂,是智商提高的营养剂。笔者曾经亲眼目睹袁仁国一次精彩的演讲。
  羊年岁尾。北京一家高级酒店。贵州茅台集团与所有驻京部队的管理处举行联欢活动,共贺即将到来的猴年春节。袁仁国在中央党校研究生班一边学习,一边用手机跟家里联系,运转着茅台这个国有特大型企业,一派决胜千里的气概。这种情景,他自嘲为“半脱产干部”。那几天,袁仁国应《人民日报》之约撰写的一篇谈企业文化的文章刚刚在“海外版”发出来。报纸一天一版,连续登了两天。文章洋洋洒洒,两万余言,他着实累了好几天。还没有缓过劲来,毕业论文又逼近跟前,他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搜集资料、数据,埋头案前,准备答卷。
  晚宴即将开始。联欢活动的主持人急了,不停地向茅台驻北京办事处的同志打听袁仁国什么时候到来。而回答总是慢慢吞吞的一句话:袁总不会误时的。果然,最后一分钟,袁仁国出现在宴会厅门前。一边走,他一边与老朋友们点着头。接过秘书递过来的稿子,他站在了台上麦克风前。这时候,大家才看清楚,他的额头在灯光下透着一种青灰,显着几分倦意……
  袁仁国开始致辞。他声音不大,开初,大家听着,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而一番彬彬有礼的辞令过去,介绍到茅台,麦克风里的声音却一下高扬起来加快了语速,充满了一种激情。这时候,大家看到,袁仁国把一沓稿子扔在了一边,真正即兴演讲起来。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使很多人都离开餐桌站了起来。袁仁国如数家珍、一气呵成介绍着茅台,从政治酒到外交酒,从文化酒到环保酒,连故事带理念,有记忆,也有发挥,既严密贯通,又生动活跃。他来往纵横,穿梭在语辞的时空,先前那几分倦色已无影无踪,一张脸因为澎湃的激情而红扑扑的……
  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演讲,几百人的宴会厅静静悄悄,大家都仿佛忘记饥饿,莫名地被一种东西抓住,是崇高,是神秘,还是一种野性十足的生命力。直到袁仁国用一个很大的动作结束演讲,端着一杯酒向各位拜年,恭贺新禧,宴会厅才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看着人们纷纷走向袁仁国表示祝贺,笔者知道他曾经很喜欢诗,也忍不住凑近去诌了一句:“你就像赤水河的瀑布,遇到落差,总要激情地歌唱。”
  
  思路决定出路
  
  2001年,是贵州茅台集团公司继2000年确立的“改革年”的主题之后,终于成功争取股票上市的一年。股票上市,意味着企业传统产品经营向现代资本运营的提升,意味着企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意味着企业从封闭式经营向开放式经营的转轨,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机遇增加而风险也增加……这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春节期间,中共贵州省委钱运录书记来到茅台,为袁仁国他们鼓劲:“茅台集团始终要在整个贵州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名牌效应,发挥名牌优势,起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钱运录书记说,“希望发展得更快一点,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市场份额。”袁仁国深感省委领导的关怀与厚爱。他在这一年的董事会工作报告中,还激情满怀地写下了两句诗。
  
  开发涛声催人急 茅台腾飞正逢时
  
  一年一度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董事会工作报告,都是袁仁国自己动手写的。这几年的董事会工作报告,少则两万来字,多则三万来字,都是袁仁国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他有秘书,而且秘书的文笔也相当不错。但袁仁国觉得事情是他跟董事会的同人们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而思路也装在自己脑子里,秘书代笔,始终隔着一层。可以说,董事会工作报告是袁仁国激情和思想最真实、也最集中的体现。
  平常,不管工作有多忙,每天的报纸,袁仁国都是要翻一翻的。尤其听说哪里有一本产生影响的书,他都要叫秘书找来读一读。甚至手机这种纯粹个人空间的东西,他除了作为股份公司董事长必须关注的股市信息要定制外,还特别定制了每天的新闻信息。这些年,茅台没少来文化人,有作家、艺术家,也有专家、学者,袁仁国只要在公司,都要抽空陪一陪、聊一聊。除了那种煮酒论英雄的感觉,他更多是倾听。他对语言的敏悟是超乎常人的。有时候,别人一句漫不经意的话,就能够激发他的神思。当然,他的这种状态也时常招来一些误解,人家仿佛觉得他有一点心不在焉,而完全不知道他此时已然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袁仁国喜欢学习,也善于学习。孔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就是要“用”,他认为总的是对的。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太快,文化选择丰富多样,却更多地要求人们根据“用”来“修”,在实践中去丰富和完善。僵化的知识、过时的文化、陈旧的观念,只能造就“蠢才”和“庸才”。为此,他对孔夫子“敏于行,讷于言”的处世哲学也提出了置疑。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他认为“讷于言”,不管是大智若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都会丧失先机,而铸成大错。会做事,还擅长修辞,具有演说家一样的能力,这才是完美的人才。而且很多事情,尤其大事情,并不单是动手做出来的,也需要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去说。这一点,作为一个国有特大型企业的掌舵人,袁仁国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在一年一度的董事会报告中,说到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时,都明确地强调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挖掘员工的“潜能”,使之转化为“显能”贡献社会,并鼓励每一个员工每年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而对管理人员,袁仁国则要求他们“加强终身学习的力度”,“健脑”和“借脑”并举,“集智”和“借力”结合。显然,这里的“健脑”,指的就是知识的更新。而“借脑”、“集智”、“借力”,则是面向世界,吸引有识之士参与茅台的发展,共同为茅台献计出力。
  正是因了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袁仁国周围凝聚了一大批高人、能人、强人。他们中有思想活跃、才艺超群的文化人,也有学术前沿和尖端的科学家,也有底力雄厚八方发财的实业家。这些人共同营建了一种理性而又激情的时代氛围,袁仁国身处其中,真正耳聪目明,这为他后来直接影响茅台发展前途的很多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比如“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比如“中国最好的酒要嫁接中国最好的营销网络”;比如“做市场就是做终端,得终端者得天下”;……
  这些理念既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又充满时代创新精神。
  袁仁国为这些理念的提出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1] [2] [3] [4] [5] [6] [7] [9] [10]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