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国酒当歌
作者:杜卫东 张建术 赵剑平
字体: 【大 中 小】
除此而外,在“个性营销”的思路指导下,茅台集团还因人因事,开发了“陈年酒”、“入世酒”、“申奥酒”、“神舟五号酒”。这些酒不仅特指专供,针对性强,而且打上了世界风云的烙印,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舞台留下了千古佳话,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国酒茅台的文化内涵。
笔者曾忍不住问过袁仁国:
“对一个企业来说,理念意味着什么?”
也不知袁仁国是没有听清楚,还是另有深意,他沉吟道:
“理念啊,理念就是思路加上信念。”
笔者认为这是他作的一个精彩的结语。
人心是什么
与茅台酒结缘不浅的尼克松,误以为造酒的原料是大米。他在大学演讲时有学生问他茅台酒是什么做的?他高声回答:“是大米。”想来他是从亚洲是“稻米文化区”的概念推出的判断。
“茅台酒的原料是高粱和小麦,并且全部产自茅台镇本地。袁仁国津津乐道地介绍他们的宝贝原料:茅台镇周围河谷地区盛产优质高粱和小麦,为茅台酒提供了适应其酿造工艺的原料。茅台酒粮耗非常高,约5公斤粮食方可酿1公斤酒,高粱和小麦各占一半。茅台镇本地产高粱颗粒小、厚厚、扁圆、结实、干燥、耐蒸煮、耐翻造,糖分、单宁、角质等比例合理;出产的小麦,成熟早,颗粒饱满均匀,无虫蛀,不霉烂,腹沟深而多粉,酿出的酒质量好,产量稳定。”
他管他的原料生产基地,叫“第一生产车间”。
这就牵扯到了农民。
有一个名词在中国大地上泛滥:弱势群体。一提这个词,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农民,在中国的国情下,对农民的立场和态度,损之?还是益之?就成了检测中国知识分子和各级官吏的良心良知的一把尺子。
张德勤的家在农村为茅台种高粱,他探亲回来,袁仁国便向他询问农民收入的高低,并且说:“茅台要百强,更要百年,要百年对人民才是最大的交待。要百年,就要让利于农民,以便使发展有更大的支撑力。”
“他的重要思想是要保护农民。”张德勤说。
茅台酒厂搬迁征地千亩,招收了三百农民工,袁仁国要求被占地农家,每家要有一个人进厂,以保证一个家庭每年有两万元的收入。
袁仁国关心厂区四周的农户,其着眼点首先是保证茅台酒的品质,但在原料收购价格上,手松手紧,全在他一句话,换个不知体恤农桑的人到他的位置上,农民拿粮食就可能换不回现在的钞票。
袁仁国的血液里,还留存着多年以前茅坝镇井水的滋味。
时下,在一些国有企业,瓜分国有资产的行为正或明或暗地进行。在这一特定的现实背景下,就衍生出一个衡量国企掌门人的好坏优劣、有无良心的标准:那就是看他如何对待凝结着企业劳动者血汗的公共财产?看他是在做一个保护者,还是在做一个侵吞者、巧取豪夺者?
原茅台集团党委的何副书记,跟我们这样谈论过袁仁国:“现在政策上有一些漏洞,可以使一些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一夜之间暴富,而法律对他又莫之奈何。而袁仁国在这方面非常廉洁自律,他要求自己很严,是把茅台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他希望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靠廉洁自律保国资,已经是一种的悲哀,有人在廉洁自律着,致使国资无恙,工人在岗,也算是中国之幸。侵与不侵,吞与不吞,全在一颗心怎么动,这时,心就成了一座界碑。
而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天地间,人心是最不稳定,最不可靠,最变动不居的,而在这个天地间,在这个世界上,又只有人心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稳不可撼,凭一点精神就可以岿然自立,浩然于人间的。
袁仁国能不能一直廉洁自律下去呢?
袁仁国已经用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诠释。
他没有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的亲人谋取一丝利益。他所崇敬的父亲去世时,为了避免收取丧礼,他几乎封锁了消息,丧事办得异常简朴。厂里闻讯赶来帮助处理丧事的汽车,他还坚持付足了汽油费。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基层干部。为官清廉,他知道,九泉之下的父亲会理解儿子的用心。是的,对于一个老共产党员来说,有什么能比得上儿子执政为民、克已奉公更为欣慰并感到荣耀的呢?
袁仁国并非是一个不讲亲情的人。
还是那次我们在贵阳见到袁仁国的餐桌上。席间,我们意外地见到了袁仁国的女儿。这个读企业策划的娉婷秀雅的女孩,穿过众人,径直走到袁仁国桌边,搬过他的脑袋,附嘴在他耳朵上说悄悄话。这时的袁仁国将一屋人都撇到了脑后,聚精会神在他女儿的身上,只见他的面容神情,温柔至极,慈蔼至极,伸着耳朵听,一个劲儿点头。
我们蓦然想到:他还是一位父亲。
灵魂的酿造
在茅台,你会更加真切地理解袁仁国灵魂深处那份对国酒事业的执着与赤诚。
坐落在赤水河谷的茅台,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著名酒镇。即使上溯到数百年乃至千余年前,茅台也依旧在以它独特的酒香渲染着如烟的历史。茅台是神奇的,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对产于这一带的枸酱酒发出“甘美之”的赞誉开始,越积越深的酒文化传统总在不断浸入到每一个生长于斯的人心中,成为他们不懈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袁仁国正是在这样的独特文化传统和地域精神中成长起来的,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茅台历史文化的醇香,也充溢着一种勇于面对艰辛、超越自我的创造豪情。
“在茅台,你会时时感觉到一种压力,那就是你必须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酿造者,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辱没自己脚下的土地。”袁仁国如是说。在历数为继承、光大茅台酒工艺和传统做出过贡献的先辈前贤时,袁仁国总显得非常激动。他认为,茅台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创造精神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作为国酒事业的担承者,谁也没有理由去漠视它,谁也没有理由不去为弘扬先辈们留下的这份财富而努力。
袁仁国时常会忆起自己初进茅台酒厂时的情形———那是“文革”之风极盛的1975年,国家正处在非常漫长、剧烈的阵痛之中,茅台酒厂也连续多年陷入到了亏损的艰难境地。一切都显得那么灰暗,但国酒人没有绝望,他们在顽强的拼争着,不退缩,也不畏惧———正是靠着国酒人这份坚韧的心劲,茅台酒厂在文革中才坚持做到了不停产一日。提到这些,袁仁国十分感慨,他说:“只有这样无畏的信念,才撑起了那一大段艰辛重重的历史。老一代国酒人在艰难环境中所显示出的顽强精神,对自己是一种可贵的难以磨灭的激励。”
袁仁国始终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从进厂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把自己的一切和国酒事业紧紧捆系在了一起。他在酿酒车间背过酒糟,烤过酒,踩过曲,当过看稻草的保管员,后来,又转到宣传科当干事,下车间做主任……在这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都总是执着地以不凡的激情全力参与茅台酒厂一点一滴的创造。在袁仁国看来,一个人的能力虽然常常是有限而平常的,但却没有理由受到漠视,而且,也只有尽心竭力将自己的一切奉献到自己所挚爱的事业当中,一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袁仁国的人生与国酒 茅台息息相关: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成长为全国白酒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近30年来,袁仁国凭借自己的无畏创造与无私奉献,在酿造国酒的同时,也为自己酿造出了一份充满创造血性和拼争精神的醇香人生。
2003年10月,国酒茅台年产量突破了万吨大关。
这是国酒人无比骄傲、自豪的时刻,袁仁国心潮澎湃,激情难抑。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兴奋与强烈的创新发展意识交融心中,使袁仁国不敢须臾淡忘肩上责任的神圣与凝重。
国酒茅台年产量上万吨,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宿愿。1958年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对时任贵州省第一书记兼省长的周林说:“茅台酒何不搞它一万吨?”为确保茅台酒的生产,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对保护茅台酒的生产环境等做过明确的指示。
30多年来,国酒人全力投入到了实现这一梦想的艰苦创业中,并通过不懈努力,使茅台集团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20余家的全国白酒行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唯一荣获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的企业和首批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的酿酒企业。国酒茅台也屹立在中国酒业的制高点上,成为了一种综合反映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特殊食品和我国唯一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原产地域产品于一身的健康白酒品牌。
在回顾国酒茅台这一充满了艰辛与辉煌的创造历程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茅台酒酿造的特殊工艺:两次投料,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煮,高温发酵,长期储存,精心勾兑……这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酿造,这一年又一年吐故纳新的窖藏,这一番又一番去芜存精的勾兑所成就的茅台品性,不也正是袁仁国和所有国酒人独特创造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袁仁国曾说:“我爱茅台,我愿为国酒事业的发展献身一辈子。”他还说:“我对茅台有一种责任,有一种激情,如果茅台做不好,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
袁仁国始终在这样的责任与激情中忘我的奉献着,创造着———
这责任,这激情,也将伴随赤水河不息的涛声,澎湃出更加激越、昂扬的奋进旋律……
让我们再一次从袁仁国作词的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厂歌《国酒茅台》中,去聆听一个奉献者豪迈的创造心声吧———
“茅台酒香飘五洲四海,
赤水河流淌民族血脉。
国酒人让生命燃烧激情,
天工地造国酒茅台,
我们双手擎起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