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推拿
作者:毕飞宇
字体: 【大 中 小】
窝子,睡觉的时候都恨不得挤在一张床上。那是多么好的一段日子啊。是朋友之间的蜜月,是男人的蜜月。谁能想到往后的日子越来越磕磕绊绊呢。好在分手分得还算宽平,将来还是兄弟。
不过,沙复明错了。他的如意算盘彻底打错了。就在沙复明一个人心旷神怡的时候,张宗琪的老到体现出来了。张宗琪说:
“给你十二万,没有问题。但有一点我要和老朋友挑明了,我手上可没有现款。你要是愿意,可以等上几年。钱我不会少你的。这个你一定要信得过我。你什么时候想走,我们什么时候签。”
这一步沙复明万万没有料到。他几乎被张宗琪噎住了。他想起来了,就在他盘算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是多么的不好意思,不知道怎么向张宗琪开口。等他鼓足了勇气、开了口,他知道了,张宗琪一直都没有闲着。他也在盘算。比他更周密。比他更深入了一步。比他更胜了一筹。沙复明后悔自己的莽撞了,不该先出招的。现在倒好,被动了。沙复明一下子就不知道嘴里的话怎么才能往下续。不能续就不续。沙复明吊起嘴角,笑笑,摁了一把腰间的报时钟。时间也不早了。没有比离开更好的了。沙复明就掏出钱包,想埋单。张宗琪也把钱包掏出来了,说:“一人一半吧。”沙复明脱口说:“这是干什么,就一杯茶嘛。”张宗琪说:“还是一人一半的好。”沙复明点点头,没有坚持,也就同意了。心里头却一阵难过,说酸楚都不为过。这“一人一半”和当初的“一人一半”可不是一个概念。他们俩的关系算是到头了。
当初合资的时候,两个人盘算着创建“沙宗琪推拿中心”的时候,“一人一半”可是沙复明最先提出来的。那时候他们俩还是上海滩上的打工仔。沙复明非常看重这个“一人一半”。“一人一半”并不只是一种均利的投资方式,它还包含了这样的一句潜台词:咱们两个都做老板,但谁也不是谁的老板。老实说,沙复明这样做其实是有些违心的,他特别看重“老板”这个身份,并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说起来也奇怪了,盲人,这个自食其力的群体,在“当老板”这个问题上,比起健全人来却具有更加彪悍的雄心。几乎没有一个盲人不在意“老板”这个独特的身份。无聊的时候沙复明多次和同事们聊起过,沙复明很快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差不多每一个盲人都怀揣着同样的心思,或者说,理想——“有了钱回老家开个店”。“开个店”,说起来似乎是业务上的事,在骨子里,跳动的却是一颗“老板”的心。
沙复明情愿和张宗琪“一人一半”,完全是出于对张宗琪的情谊。在上海,他们两个是贴心的。他们是怎么贴起心来的呢?这里头有原因了。
和所有的推拿师一样,沙复明和张宗琪在大上海过着打工仔的日子。十里洋场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对他们两个来说,大上海就是丽张床:一张在推拿房,那是他们的饭碗;一张在宿舍,那是他们的日子。推拿房里的那一张还好应付,劳累一点罢了。沙复明真正惧怕的还是集体宿舍里的那一张。他的床安置在十三个平米的小房间里头,十三个平米,满满当当塞了八张床。八张床,满打满算又可以换算成八个男人。八个男人挤在一起,奇怪了,散发出来的却不是男人的气味,甚至,不再是人的气味。它夹杂了劣质酒、劣质烟、劣质牙膏、劣质肥皂、优质脚汗、优质腋汗以及优质排泄物的气味。这些气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令人眩晕的气味。这是特殊的气味,打工仔的气味。
沙复明和张宗琪居住在同一个宿舍。沙复明是上床,张宗琪也是上床。面对面。两个人平日里很少讲话。终于有一天,他们之间的谈话多起来了——他们的下床几乎在同时交了女朋友了。
下床有了女朋友,可喜可贺。当然了,不关他们的事。可是,两个下床却做出了一项惊人的举动,几乎就在同时,他们把女朋友留下来过夜了。他们扯来了几块布,再用图钉把几块布摁在了床框上,这一来三面都挡严实了,隔出了一个封闭的、私有的空间。天地良心,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头,他们绝对是自律的、克制的,通宵都没有发出不确当的声音。真是难为他们了。然而,当事人忽略了,无论他们怎样努力,他们所能克制的只是声音,他们不可能克制身体的基本运动。他们在动,床也在动。这一动上铺也就跟着动,比下床的幅度还要大。沙复明躺在上铺,张宗琪也躺在上铺,他们的身体凭空出现了一种节奏。这节奏无声,均衡,无所事事却又干系重大,足以要人的命。他们只能躺着,若无其事,却欲火焚身。
沙复明和张宗琪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他们在私下里开骂了,也骂娘,也抱怨。同病相怜了。他们没病,他们就是硬邦邦地同病柑冷了。这个罪不是谁都可以忍受的。别人不了解,他们了解。他们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是相同的,怨恨是相同的,煎熬是相同的,郁闷是相同的,自我解嘲也是相同的。他们只能相互安慰。他们很快找到了相同的理想,能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多好啊!怎么才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呢?答案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做老板。
沙复明和张宗琪绝对算得上患难之交了。一起从“火海”里熬出来,不是出生入死又是什么?不夸张的。他们对“打工”恨死了,换句话说,他们想做“老板”想死了。因为有了这样共同的和热切的愿望,两个人决计把资金合起来,提前加入到老板的行列。沙复明说:“你一半我一半,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沙宗琪’推拿中心。”上海的门面太贵,那又怎么样?回南京去!——哪里的生意不是生意。
沙复明当机立断,他把张宗琪带到了南京。为什么要说沙复明把张宗琪“带”到南京呢?原因很简单,南京是沙复明的半个老家,是他的大本营。张宗琪却和南京没有任何关系,他的老家在中原的一个小镇上。总不能把“推拿中心”开到偏僻的小镇上去吧。
“沙宗琪推拿中心”的建立是一个标志,这标志不是沙复明和张宗琪由打工仔变成了老板,不是。这标志是沙复明和张宗琪由两个毫不相干的打工仔变成了患难兄弟。他们的友谊建立起来了,到了巅峰。其实,从骨子里说,沙复明和张宗琪都是不甘心的。沙复明原先的理想是开一家“沙复明推拿中心”,张宗琪呢?一样,他的心思是“张宗琪推拿中心”。但是,既然是患难之交,生死之交,“沙复明”和“张宗琪”哪里有“沙宗琪”好?沙复明就是沙复明,有沙复明的父母。张宗琪就是张宗琪,也有张宗琪的父母。“沙宗琪”就不一样了,“沙宗琪”没有父母,沙复明就是“沙宗琪”的父亲,张宗琪也是“沙宗琪”的父亲。他们不只是当上了老板,他们还是一个人了。他们是进取的,勤勉的,他们更是礼让的,尽一切可能来维护他们的友谊。他们为自己的友谊感动,也为自己的胸怀感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以同怀、同胞视之。
严格地说,沙复明和张宗琪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矛盾。当然,这句话也是不对的。一起做老板,矛盾是有的。小小的,鸡毛蒜皮的——那又能算是什么矛盾呢。为了友谊,弟兄两个一起恪守着同一个原则,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说。一说就小气了,谁说谁小气。兄弟嘛,双方都让一让,一让就过去了。要说没有矛盾,怎么可能呢?毕竟是两个人,毕竟是一个企业,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